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由肾单位减少或血供不足等致,早期症状隐匿,超声可见体积缩小,早期血肌酐等指标可正常或轻度异常;肾衰竭是慢性肾脏疾病后期肾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急慢性,急性由肾缺血等短时间失功能,慢性由慢性肾病渐进性减退致多系统症状,血肌酐等明显升高、GFR显著下降;年龄方面儿童与先天或遗传肾病相关、老人与慢性疾病相关,性别无特异差异但某些病有倾向,不良生活方式加重负担,有肾脏病史者风险高,需针对性应对。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是由于肾缺血、肾毒性物质损伤等因素,导致肾脏在短时间内失去正常的排泄和调节功能;慢性肾衰竭则是在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肾功能逐渐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全身各系统症状的综合征。它是肾脏功能的整体丧失或严重受损,涉及到肾脏的排泄、内分泌等多种功能的障碍。
临床表现
肾萎缩:早期肾萎缩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尿量减少、血压轻度升高等表现。如果是单侧肾萎缩,另一侧肾脏可能会代偿性增大,以维持基本的肾功能;但如果是双侧肾萎缩较严重时,也会逐渐出现一些类似肾衰竭的表现,如贫血(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等,但相对肾衰竭来说,其临床表现相对较隐匿,主要以肾脏形态改变相关表现为主。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患者在原发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少尿或无尿、水肿、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慢性肾衰竭患者除了有水肿、高血压、贫血外,还会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抽搐等)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症状较为多样且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检查指标及意义
肾萎缩:通过肾脏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肾脏长度小于正常范围(一般成年人肾脏长径约10-12cm,短径约5-7cm)。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早期可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因为肾脏有一定代偿功能,当肾单位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明显升高。
肾衰竭: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GFR)显著下降,一般GFR小于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可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同时,还会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如血钙降低、血磷升高、代谢性酸中毒等相关指标异常。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及应对
年龄因素:儿童出现肾萎缩或肾衰竭可能与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等有关,比如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可导致肾萎缩,而一些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在儿童期可能就会逐渐出现肾衰竭相关表现。对于儿童,要注意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肾脏异常。老年人出现肾萎缩或肾衰竭多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疾病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本身也有一定的退行性变化,这些慢性疾病更容易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对肾萎缩和肾衰竭的发病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某些肾脏疾病可能有一定性别倾向,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对于女性患者,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时要警惕肾脏受累导致肾萎缩或肾衰竭。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萎缩和肾衰竭的发病风险。比如长期高蛋白饮食会使肾小球高滤过,损伤肾单位,进而可能导致肾萎缩或加速肾衰竭的进展。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等。
病史因素:有肾脏疾病病史,如肾炎、肾盂肾炎等患者,发生肾萎缩或肾衰竭的风险较高。有这些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肾功能、肾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肾脏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肾萎缩进展或肾衰竭的发生发展。例如,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治疗,控制蛋白尿等,避免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