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治疗包括纠正可逆病因,肾前性要补充血容量,肾后性需解除梗阻;维持体液平衡,做到量出为入并监测电解质;营养支持保证热量和合理蛋白质摄入;肾脏替代治疗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还需防治感染和心血管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相应差异。
一、纠正可逆病因
肾前性因素:对于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患者,需及时补充血容量,如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胶体溶液等。常见于大量呕吐、腹泻、失血等情况,通过补充血容量可改善肾脏灌注,缓解肾衰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容量补充的量和速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补充时要更精确控制速度和量,避免过量导致心功能负荷过重;老年患者可能伴有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补充血容量时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
肾后性因素:若由尿路梗阻引起,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需解除梗阻。对于尿路结石,可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前列腺增生导致梗阻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等)或手术治疗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饮水少的尿路结石高发人群,在治疗后需改变生活方式预防复发;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需注意休息、保持排尿通畅等。
二、维持体液平衡
量出为入:每日进液量应为前一日尿量加上不显性失水量(约500ml)减去内生水(约300ml)。例如,患者前一日尿量为500ml,那么当日进液量应控制在500+500-300=700ml左右。需根据患者的体重、体温、呼吸等情况动态调整,高热患者不显性失水增加,进液量需相应增加;水肿明显患者则需严格控制入量。
监测电解质:密切监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高钾血症是急性肾衰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当血钾>6.5mmol/L或心电图有高钾表现时,需采取紧急降钾措施,如使用葡萄糖酸钙对抗心脏毒性、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使用利尿剂增加钾排出等。不同年龄患者对高钾血症的耐受和处理方式有差异,儿童肾脏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处理需更谨慎。
三、营养支持
热量供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一般为30-35kcal/(kg·d),可通过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提供能量。比如可以选择葡萄糖、脂肪乳剂等补充热量。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的方式。不同年龄患者热量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热量需求相对较高;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低,热量需求相应减少。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受损程度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0.6-1.2g/(kg·d),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急性肾衰竭早期,若患者能进食,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若患者少尿或无尿,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加重氮质血症。
四、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适用于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且对利尿剂治疗无效等情况。通过血液透析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代谢废物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选择有差异,儿童多选择颈内静脉或股静脉临时导管,成年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长期血管通路如动-静脉内瘘等。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灌注透析液进行溶质交换和水分清除。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管通路建立困难的患者。腹膜透析需注意预防腹膜炎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腹膜透析管的护理,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
五、并发症防治
感染防治:急性肾衰竭患者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需加强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口腔卫生等。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好发部位和病原体有差异,儿童肺部感染相对常见,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
心血管并发症防治:急性肾衰竭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除了限制液体入量、使用利尿剂外,可根据情况使用血管扩张剂等。心律失常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在防治心血管并发症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