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其可由生理性情况(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情绪因素等)、非肾脏原发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血管内溶血等)导致,也可由肾脏病引起(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常伴相应表现),发现蛋白尿后需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行尿液、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必要时肾活检以明确原因。
一、蛋白尿的定义及可能导致蛋白尿的情况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虽然蛋白尿常常与肾脏病相关,但发现蛋白尿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肾脏病,还可能有其他多种情况导致。
(一)生理性蛋白尿
1.剧烈运动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暂时改变,使得蛋白质少量漏出到尿液中。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比赛或训练后进行尿液检查,可能会发现蛋白尿,但一般在休息后蛋白尿会消失。
2.发热状态:发热时,体温升高会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也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出现蛋白尿。一般来说,体温恢复正常后,蛋白尿也会随之消失。对于儿童来说,在感冒发热等情况后可能出现生理性蛋白尿,需要密切观察体温恢复后的尿液情况。
3.寒冷刺激:寒冷环境下,人体的血液循环等发生调整,也可能出现暂时性蛋白尿,当身体适应寒冷环境后,蛋白尿通常会消失。
4.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情绪剧烈波动时,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可能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蛋白尿出现,这种情况在情绪稳定后蛋白尿往往会消失。
(二)病理性蛋白尿但并非肾脏本身原发疾病导致的情况
1.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会产生过多的异常蛋白,这些异常蛋白可从尿液中排出,导致蛋白尿。这种情况下,蛋白尿是由于血液中异常蛋白增多引起,而不是肾脏本身的滤过功能原发性病变导致。对于这类患者,除了尿液检查发现蛋白尿外,还会有相应的血液学等其他检查异常,如血清中异常免疫球蛋白升高、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等。
2.血管内溶血: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等物质释放到血液中,经过肾脏滤过,可能导致蛋白尿。例如,某些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情况,可出现蛋白尿,这种蛋白尿的产生与肾脏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原发性病变无关,而是由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液成分改变引起。
二、肾脏病导致蛋白尿的情况及特点
如果蛋白尿是由肾脏病引起的,通常会有一些特点。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质大量漏出到尿液中,除了蛋白尿外,可能还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对于儿童IgA肾病患者,可能在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后出现血尿和蛋白尿,需要及时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如肾活检等以明确诊断。糖尿病肾病也是常见的由肾脏病导致蛋白尿的情况,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蛋白尿,需要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肾功能逐渐减退等情况。
三、发现蛋白尿后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当发现蛋白尿后,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检查来明确原因。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有无发热、剧烈运动、感染、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家族史等。然后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血压、水肿等情况。还需要进行尿液的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准确评估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同时,要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肾功能(如肌酐、尿素氮等)、血糖、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等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肾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对于儿童可能还需要考虑先天性肾脏发育等情况的检查。如果怀疑是肾脏本身的原发性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这是明确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的重要手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成人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肾活检可以明确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类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患者,肾活检需要谨慎评估,但在必要时也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情况和操作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