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肾炎蛋白尿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蛋白尿等,发病与滤过膜屏障功能受损有关,诊断靠尿液、肾功能检查及肾活检,生活方式调整很重要,感染可影响,治疗主要综合管理,蛋白尿轻以非药物为主,蛋白尿多或有危险因素可在医生指导下用ACEI或ARB类药物,儿童用药更谨慎。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多与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受损有关,尤其是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囊上皮细胞构成,正常情况下能阻止大分子蛋白质及带负电荷的白蛋白等通过。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漏出。例如,某些免疫因素可能参与其中,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炎症介质,损伤滤过膜结构和功能,进而引起蛋白尿产生。
诊断方法
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重要的检测指标,能准确反映尿蛋白的排出量,对于隐匿性肾炎蛋白尿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0.2-1g之间。同时,尿沉渣镜检可发现红细胞,多为肾小球源性红细胞,形态呈多形性等改变。
肾功能检查: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正常,但在病情进展或合并其他肾脏病变时可能出现异常,肾功能检查可用于评估肾脏的整体功能状态,排除其他导致肾功能损害的疾病。
肾活检病理检查:当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时,可考虑肾活检。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能明确肾小球病变的具体病理类型,如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的隐匿性肾炎,其蛋白尿的特点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蛋白尿情况可能因病变程度而异,而轻微病变型的预后相对较好。
非药物干预措施及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对于隐匿性肾炎蛋白尿患者,适当休息非常重要。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蛋白尿增多。例如,过度的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的熬夜等都会对肾脏产生不利影响。成年人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长建议7-8小时左右,儿童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12-14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肾脏的修复和减轻蛋白尿。
饮食:饮食方面要注意优质低蛋白饮食。优质蛋白主要来源于动物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低蛋白饮食可以减少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0g/kg体重左右,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相应调整,要保证在满足身体基本营养需求的同时,减轻肾脏排泄蛋白质的压力。同时,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小于5g,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还应适当减少,因为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影响蛋白尿的控制。此外,还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感染因素的影响:隐匿性肾炎患者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蛋白尿。因为感染会引起身体的炎症反应,炎症介质会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增加。所以,患者要注意预防感染,在季节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如果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及相关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
目前对于隐匿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管理。一般来说,若患者蛋白尿较轻,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但如果蛋白尿持续较多或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常见的ACEI类药物有贝那普利等,ARB类药物有氯沙坦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肾功能、血压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确定治疗方案,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要考虑药物对肾脏发育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剂量等问题,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