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理诊断包括标本获取(有粗针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方式)、标本处理与制片(固定、取材、制片)、显微镜下观察与诊断(低倍镜整体观察、高倍镜详细观察细胞形态)以及可选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进行预处理、加抗体、显色等操作来明确肿瘤性质等),各步骤有相应要求和作用。
一、标本获取
乳腺癌病理诊断首先需要获取标本,常用的获取方式有粗针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粗针穿刺活检是通过粗针获取乳腺病变组织,手术切除活检则是将整个或部分乳腺病变组织切除。不同的获取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对于一些较小的可疑病变,粗针穿刺活检可初步判断性质;而对于较大的病变或需要明确分型等情况,手术切除活检更合适。在获取标本时,要注意尽量避免挤压等情况,以保证组织的完整性,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标本获取过程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操作,确保安全。
二、标本处理与制片
1.固定
标本获取后需立即用固定液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目的是防止组织自溶和腐败,保持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对于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标本,固定时间会有所不同,一般需要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这一过程要根据标本的具体情况严格把控,以保证后续制片和诊断的准确性,不同人群在固定过程中无特殊的年龄、性别等相关特殊要求,主要是保证固定的规范操作。
2.取材
固定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取材,病理医生会根据病变的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块。取材时要准确标记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界限等,选取合适大小的组织块用于制片。例如,对于乳腺肿瘤标本,要选取肿瘤的不同区域,包括肿瘤边缘、中心等部位的组织,以全面了解肿瘤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标本取材遵循相同的病理取材原则,确保获取到有诊断价值的组织。
3.制片
取材后的组织会经过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一系列步骤制成病理切片。脱水是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酒精将组织中的水分逐渐替换出来,透明是用二甲苯等将酒精置换掉,使组织透明以便浸蜡,浸蜡是将组织置于熔化的石蜡中,使石蜡渗入组织,最后包埋成蜡块,再用切片机切成薄片,贴附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等步骤制成病理切片,如常用的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染色使细胞的不同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病理医生观察细胞的形态等特征。
三、显微镜下观察与诊断
1.低倍镜观察
首先在低倍镜下对病理切片进行整体观察,了解组织的大致结构,包括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的分布范围等。例如,观察乳腺组织中肿瘤的边界情况,是呈浸润性生长还是有包膜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乳腺组织在低倍镜下的基本结构观察是相似的,但病变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等有所不同。
2.高倍镜观察
然后在高倍镜下详细观察细胞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大小、形态、核的大小、形态、染色质情况、核仁情况等。乳腺癌细胞通常具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如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增大、深染,核质比增高,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等。病理医生会根据这些细胞形态学特征来判断是否为乳腺癌以及乳腺癌的分型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细胞形态在高倍镜下的观察都需要遵循病理学的诊断标准,通过对细胞形态的准确判断来进行诊断。
四、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选辅助手段)
1.原理与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病理切片中的细胞进行标记,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性质、分型等。例如,通过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指标,来指导乳腺癌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操作和结果判断遵循相同的免疫学原理和临床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人群的激素水平等可能会对一些指标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2.操作流程
首先将病理切片进行抗原修复等预处理,然后加入特异性的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结合,再通过显色等步骤显示出阳性反应的部位。通过对不同抗体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分析,病理医生可以获得更多关于乳腺癌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病理诊断,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免疫组织化学的操作规范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