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致肾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肾衰竭病因有肾前性、肾性、肾后性,起病急,及时除因部分可恢复;慢性肾衰竭由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病因致慢性进行性进展,终可至尿毒症需长期替代治疗。临床表现上急性肾衰竭有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表现,慢性肾衰竭早期有非特异症状,中晚期有各系统症状。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上急性肾衰竭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透析;慢性肾衰竭行基础疾病、营养、并发症治疗及肾脏替代治疗。
一、肾衰竭的定义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肾脏具有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当肾衰竭发生时,这些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二、分类
(一)急性肾衰竭
1.病因
肾前性: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例如大量失血、脱水、严重的呕吐腹泻等情况,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老年人由于自身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血容量不足时更易发生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肾性:各种肾实质损伤均可引起,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等。某些药物的肾毒性也可导致肾性急性肾衰竭,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使用肾毒性药物时风险更高。
肾后性:主要是尿路梗阻引起,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容易引起尿路梗阻,进而导致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2.特点:起病相对较急,如果及时去除病因,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
(二)慢性肾衰竭
1.病因
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时容易并发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会损伤肾脏血管,逐渐引起慢性肾衰竭。
2.特点:呈慢性进行性进展,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长期的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等。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肾衰竭
1.少尿或无尿期:尿量明显减少,可出现水肿,尤其是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还会有代谢废物潴留的表现,如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对于老年患者,心脏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问题,高钾血症的危害更大。
2.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如果不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容易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3.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但仍可能存在一些乏力等不适。
(二)慢性肾衰竭
1.早期:可能仅有轻度的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出现夜尿增多时应警惕慢性肾衰竭的可能。
2.中晚期:会出现各个系统的症状。消化系统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慢性肾衰竭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危害更严重;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患者会有面色苍白、头晕等表现;骨骼系统可出现骨质疏松、骨痛等。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贫血,血红蛋白降低。
2.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3.电解质检查:可出现高钾、高磷、低钙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可能增大,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多缩小。
2.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尿路梗阻等肾后性因素引起的肾衰竭。
五、治疗
(一)急性肾衰竭
1.针对病因治疗:如补充血容量治疗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停用肾毒性药物治疗肾性急性肾衰竭,解除尿路梗阻治疗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2.肾脏替代治疗:少尿期如果出现严重的高钾血症、肺水肿等情况,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二)慢性肾衰竭
1.基础疾病治疗:如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严格控制血压。
2.营养治疗: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同时减少代谢废物的产生。
3.并发症治疗:纠正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4.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患者,肾移植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