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出现的综合征,休克血压通常指成年人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脉压差小于20mmHg,儿童休克血压判断结合年龄,其出现提示循环功能严重受损,机制包括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管扩张,需监测血压等指标,应对需置合适卧位、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等,儿童治疗更谨慎。
不同人群休克血压的特点
成年人: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一般在90-139mmHg,舒张压在60-89mmHg。当发生休克时,收缩压低于90mmHg,同时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小于20mmHg是重要的判断指标。例如,一些严重感染导致的休克患者,往往会出现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减小的情况。这是因为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血压改变。
儿童:儿童的血压随年龄变化而不同。新生儿收缩压正常范围在60-70mmHg,1岁以内婴儿收缩压正常约为70-8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正常约为80-90mmHg,10岁以上儿童收缩压接近成年人水平。对于儿童休克,婴儿收缩压低于60mmHg,学龄儿童收缩压低于80mmHg可考虑为休克血压范围。这是由于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不同,所以休克时血压的判断标准与成年人有别。例如,儿童感染性休克时,除了血压变化外,还可能伴有心率增快、末梢循环差等表现,其血压的变化要结合年龄来综合判断是否处于休克状态。
休克血压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
临床意义
休克血压的出现提示机体的循环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组织器官灌注不足,需要立即进行干预。例如,在失血性休克中,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机体各器官的需求,血压下降,当达到休克血压范围时,意味着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的灌注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及时纠正,会进一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对于感染性休克,细菌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心肌抑制等,也会使血压降低至休克血压范围,此时需要尽快控制感染、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来提升血压,改善组织灌注。
相关机制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无论是失血性休克(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还是心源性休克(如心肌梗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都会使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总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组织灌注。例如,失血性休克时,血管内的血液丢失,心脏输出到外周的血液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当低于休克血压范围时,就出现了休克的血压表现。
血管扩张:在感染性休克中,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使得血液分布异常,大量血液淤积在外周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导致血压下降至休克血压水平。同时,一些炎症介质的释放也会参与血管扩张的过程,进一步加重血压的降低。
休克血压的监测及应对
监测方法
对于怀疑休克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可以通过无创血压监测仪定期测量血压,同时还可以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如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血压,这样可以更精确、持续地监测血压变化。此外,还需要监测心率、脉搏、尿量等指标,因为这些指标与血压相互关联,共同反映机体的循环状态。例如,尿量减少可能提示肾脏灌注不足,而心率增快往往是机体在血压降低时的一种代偿反应,但如果心率过快且血压持续处于休克血压范围,提示病情可能在恶化。
应对措施
当发现患者出现休克血压时,首先要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休克卧位(下肢抬高15-20°,头部和躯干抬高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然后尽快补充血容量,根据休克的原因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方式,如快速静脉补液(晶体液或胶体液等)。对于感染性休克,还需要积极控制感染,使用有效的抗生素等。如果是心源性休克,需要针对心脏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的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特殊,在补液等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严格控制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心肺功能的负担加重等情况。例如,儿童休克时补液需要根据体重等精确计算补液量,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等变化,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