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肾脏病,病因包括药物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相关、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病理有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等表现,临床表现有肾小管功能损害、肾功能减退及其他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肾活检)和影像学检查(超声),治疗需去除病因、对症支持,预后因情况而异,早期干预部分可控制病情,否则可进展至肾衰竭。
一、病因
1.药物相关
某些止痛药长期大量服用是常见病因,如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止痛药等,长期服用会引起肾间质损害。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群如果有长期不规范服用止痛药的情况,更容易因药物相关因素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存在差异。生活方式上,有长期自行滥用止痛药物习惯的人群风险更高。
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也可导致,比如关木通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长期服用会逐步损伤肾间质。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间质等组织,引发慢性炎症过程。在年龄上,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系统性红斑狼疮在育龄女性中相对更常见。性别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多于男性。生活方式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病情进展,比如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免疫紊乱。
3.感染相关
某些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肾间质炎症,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可逐渐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儿童及青少年如果有反复肾盂肾炎病史,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成年后发生慢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增加。不同性别在感染易感性上无绝对差异,但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遭受感染且感染后更易迁延不愈。
4.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肾间质的微血管,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等病变。从年龄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是高发人群,性别差异不显著,但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间质,引起炎症反应和纤维化。
5.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如髓质囊性病等,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高,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可能就会出现相关症状,通过家族基因检测等可以发现遗传倾向。
二、病理表现
1.肾间质出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随后逐渐发展为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
2.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表现有一定差异,比如药物性的可能有特殊的细胞浸润特点等。
三、临床表现
1.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
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儿童可能表现为夜间排尿次数较以往增加,而成人夜尿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管功能异常。尿比重降低,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尿比重有一定范围,若超出正常范围则提示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障碍。还可出现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比如尿中葡萄糖或氨基酸含量超出正常水平。
2.肾功能减退表现
早期肾功能减退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不同年龄阶段对肾功能减退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儿童可能生长发育受影响,成人则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3.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有高血压表现,尤其是肾功能减退时更容易出现高血压,不同年龄的高血压管理策略不同,儿童高血压需要更谨慎评估和处理。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尿比重低、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血尿等。肾功能检查显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间质、肾小管的病理改变情况,从而确诊慢性间质性肾炎,并鉴别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双肾体积缩小等改变,对于儿童和成人的肾脏大小评估有重要意义,儿童正常肾脏大小有其特定范围,与成人不同,超声检查能辅助判断肾脏形态学变化。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
首先要去除病因,比如停用相关肾毒性药物,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对于感染相关的要积极控制感染。
针对肾小管功能损害和肾功能减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等。
2.预后
病情进展速度因人而异,早期诊断和去除病因后,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进展缓慢;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病情会逐渐进展至肾衰竭。儿童患者如果能早期干预,预后相对成人可能有一定差异,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