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系统相关(如冠心病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如室颤、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他系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致缺氧、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外伤致心脏损伤等均可引发)。
一、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是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脏骤停。在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未规范治疗、病情控制不佳者,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长期患有冠心病且未规律服用药物控制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可能进一步加重,更易诱发心脏骤停。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泵血功能,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进而引发心脏骤停。该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且随着病情进展,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肌缺血等。患者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同时存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潜在风险,如室性心动过速等,从而增加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年轻运动员中肥厚型心肌病相对较多见,在运动等应激情况下,更易诱发心脏骤停,需特别关注。
(二)心律失常
1.室颤:是最常见的可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心室肌发生无序的颤动,丧失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多种因素可诱发室颤,如急性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心肌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容易触发室颤,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2.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冲动传导系统出现严重障碍,导致心室率显著减慢,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无法满足机体的血液灌注需求,最终可发展为心脏骤停。某些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心肌病变累及传导系统以及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都可能导致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老年人群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骤停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1.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的肺部疾病可导致机体缺氧,进而引起心脏电生理紊乱,增加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ARDS患者由于肺部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血氧含量降低,心脏为了维持机体的氧供,会出现代偿性的心率加快等变化,但长期缺氧会导致心肌损伤,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最终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窒息:如溺水、气道异物梗阻等。气道被阻塞导致气体无法正常进出肺部,机体迅速缺氧,短时间内就可引起心脏骤停。儿童由于气道较窄、好奇心强等特点,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导致窒息进而引发心脏骤停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气道安全,避免异物吸入等情况发生。
2.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大量输入库存血、严重创伤等情况。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钾排泄减少,容易出现高钾血症,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脏问题,包括心脏骤停。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可引起心肌兴奋性增高、心律失常等。长期禁食、频繁呕吐腹泻、应用排钾利尿剂等都可能导致低钾血症。例如,长期应用呋塞米等排钾利尿剂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补钾,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进而增加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更需关注。
3.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可导致心脏骤停。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时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等;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有药物滥用史或错误用药的人群面临药物中毒导致心脏骤停的风险,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4.外伤:严重的胸部外伤等可直接损伤心脏结构,导致心脏骤停。例如,胸部遭受暴力撞击等导致心脏破裂、心肌挫伤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迅速引发心脏骤停。在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外伤事件中,胸部外伤较为常见,需及时进行救治以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