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加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情况。生理性包括剧烈运动后、发热状态、寒冷刺激等;病理性有肾小球性(原发性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性(多见于肾小管间质疾病)、混合性(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其他可能情况有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肾损害等,发现蛋白尿加号需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并针对性治疗监测,不同人群需排查相应可能病因。
一、生理性蛋白尿加号情况
(一)剧烈运动后
青少年在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蛋白尿加号。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导致肾小球通透性暂时增加,出现一过性蛋白尿。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与他们运动量相对较大且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对运动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有关。
(二)发热状态
当人体处于发热状态时,体温升高会影响肾脏的生理功能,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从而出现蛋白尿。例如儿童在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时,较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感染等因素更容易导致体温波动,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三)寒冷刺激
寒冷环境下,人体外周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布,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和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出现。对于一些对寒冷较为敏感的人群,如老年人,在寒冷天气里更易发生这种情况,因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相对较差,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弱。
二、病理性蛋白尿加号情况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如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加,出现蛋白尿加号。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且病情可能逐渐进展,影响肾功能。
肾病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出现大量蛋白尿(通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同时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预后有所不同。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过功能受损,出现蛋白尿。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导致蛋白尿等肾脏损害表现。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多见于肾小管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肾炎。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可损伤肾小管,使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的功能障碍,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增加,出现蛋白尿,但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2g以下。例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肾小管,引起肾小管性蛋白尿,在老年人中由于肾功能储备下降,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需谨慎。
(三)混合性蛋白尿
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可导致混合性蛋白尿,如糖尿病肾病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晚期等。此时肾脏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受到损伤,既存在肾小球滤过蛋白质增加的情况,又有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尿中可出现多种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根据病情轻重有所不同。
三、其他可能导致蛋白尿加号的情况
(一)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可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等,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也可能出现蛋白尿加号。同时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在儿童泌尿系统感染中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尿路解剖生理特点,如尿道短、容易被污染等,更易发生感染相关的蛋白尿情况。
(二)高血压肾损害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缺血,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功能,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患者中,尤其是病程较长、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较易发生这种情况,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因此更需关注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
如果发现蛋白尿加号,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以明确蛋白尿的原因,并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测。同时,不同人群在面对蛋白尿加号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排查可能的病因,如儿童要考虑是否有感染、先天性肾脏疾病等因素,老年人要考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相关的肾脏损害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