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因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不同有差异,儿童起病隐匿、成人早期症状不典型、老年人易合并基础疾病且病情进展快,女性特殊时期受激素影响病情有波动,特定生活方式和病史会影响表现;病理表现光镜下肾小管间质有萎缩、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肾小球早期基本正常、后期有缺血性改变,不同病因病理有差异,免疫荧光一般无特异性沉积但自身免疫病相关者有特殊表现,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等超微结构改变及药物性者有结晶沉积等特征。
一、临床表现
(一)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儿童:可能起病隐匿,以生长发育迟缓较为常见,部分患儿会出现多尿、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蛋白尿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往往容易被忽视病情。
成年人: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常见的有乏力、食欲不振,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由于肾小管功能受损,浓缩稀释功能障碍所致;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蛋白尿,一般为少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2g左右;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这与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有关,女性患者在月经等因素影响下可能贫血表现更明显。
老年人: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除了夜尿增多、乏力等症状外,更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情,且老年人对病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二)性别相关表现
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独特临床表现,但女性在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等,从而对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情有一定影响。例如孕期女性肾脏负担加重,若本身有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能病情会有一定波动;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调节等,间接影响肾脏疾病的发展。
(三)与生活方式相关表现
长期高盐饮食的患者,可能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水肿等表现更明显;长期劳累、熬夜的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感染等情况,而感染可能会加重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情;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患者(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等),更容易出现慢性间质性肾炎,因为这些药物会直接损伤肾小管间质等结构,在服用肾毒性药物期间就可能逐渐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等相关临床表现。
(四)与病史相关表现
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慢性间质性肾炎往往是慢性肾盂肾炎的后续病变,除了慢性间质性肾炎的一般表现外,可能会有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相关的低热、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残留;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由于自身免疫紊乱累及肾脏,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能是其肾脏损害的一种表现形式,会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其他系统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表现。
二、病理表现
(一)光镜下表现
肾小管间质改变:可见肾小管不同程度的萎缩,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管腔扩张,管腔内可有细胞碎片、蛋白管型等;间质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儿童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改变可能相对较轻,但随着病情进展也会逐渐加重;老年人由于肾脏本身的退行性变基础,间质纤维化可能更为明显。
肾小球改变: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缺血性皱缩、硬化等改变。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的患者中,可能会有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的病理改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能会有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等表现。
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差异:
药物性慢性间质性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等,有明确的药物接触史,可根据药物接触情况推测病理改变特点。
慢性肾盂肾炎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见肾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部分区域有淋巴滤泡形成,肾盂肾盏黏膜及间质有慢性炎症改变。
(二)免疫荧光表现
一般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中,可能会有相应自身抗体相关的免疫荧光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能会有IgG、IgM、C3等在肾小球或肾小管间质的沉积。
(三)电镜下表现
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等线粒体损伤表现;基底膜增厚、变薄不均等改变;间质纤维化区域可见胶原纤维增生等超微结构改变。在药物性慢性间质性肾炎中,可能会观察到药物相关的结晶沉积等电镜下特征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