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脱水可能引发肾衰竭,机制包括肾灌注不足致急性肾损伤、血液浓缩及电解质紊乱影响肾脏;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肾功未熟、耐脱水差需密切关注并合理补液,老年肾功减退、有基础病补液需谨慎,有肾脏基础病者耐脱水差要防脱水并密切监测肾功变化。
一、肾灌注不足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1.正常肾脏血流灌注:肾脏需要充足的血液灌注来维持其正常的滤过功能,肾脏的血流约占心输出量的20%-25%,通过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等过程来完成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等功能。
2.严重脱水时的变化:当发生严重脱水时,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灌注压下降。例如,大量呕吐、腹泻或高热等导致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如果没有及时补充,会使血容量降低,肾动脉灌注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成人约为120ml/min左右,严重脱水时GFR可明显降低,当GFR降至正常的1/3以下时,就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等情况,进而引发急性肾损伤,若不及时纠正脱水等情况,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二、脱水引发的其他相关因素影响肾脏
1.血液浓缩与血液黏稠度增加:严重脱水时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会影响肾脏的微循环。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导致肾血管阻力增大,进一步减少肾脏的血流灌注。例如,血液黏稠度升高时,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肾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等情况,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2.电解质紊乱的影响:严重脱水常伴随电解质紊乱,如钠、钾等电解质的失衡。高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会影响肾小管的功能,肾小管在维持酸碱平衡、水盐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电解质紊乱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进一步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例如,高钠血症可能会引起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异常等情况,长期的电解质紊乱如果得不到纠正,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增加肾衰竭的发生风险。
不同人群严重脱水引发肾衰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
特点: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脱水的耐受性更差。儿童由于体液量相对较少,在发生相同程度脱水时,肾灌注不足等情况出现得更快。例如,婴幼儿腹泻导致严重脱水时,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比成人更快,更容易出现急性肾损伤。而且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调节能力较弱,严重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对儿童肾脏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更快地导致肾衰竭相关的肾脏功能异常。
注意事项:对于儿童,要密切关注其脱水的体征,如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一旦发现儿童有脱水迹象,应尽快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要注意补充液体的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补充液体导致心肺负担加重等情况。比如,对于婴儿腹泻引起的脱水,应根据其体重等情况合理计算补液量,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来纠正脱水,如果需要静脉补液,要严格遵循补液的原则,缓慢调整补液速度,以保护肾脏功能,降低肾衰竭的发生风险。
2.老年人群
特点: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动脉硬化等情况,肾脏的储备功能下降。当发生严重脱水时,老年人肾灌注不足的情况更容易导致急性肾损伤。而且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肾脏的血流和功能,使得严重脱水时引发肾衰竭的风险增加。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脱水时,高血糖等因素可能会协同加重肾脏的损害。
注意事项:老年人发生严重脱水时,要更加谨慎地补液。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电解质、血压等指标。补液过程中要缓慢进行,避免快速大量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积极治疗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电解质调节特点,防止因补液不当引发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3.特殊病史人群
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患有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脱水的耐受性更差。严重脱水时,更容易诱发急性肾功能恶化,进展为肾衰竭。例如,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其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严重脱水导致肾灌注不足时,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障碍,使得蛋白尿等情况加重,肾功能快速恶化。
注意事项:这类人群要特别预防严重脱水的发生。在出现可能导致脱水的情况时,如发热、腹泻等,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水分补充准备。一旦发生脱水,要尽快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液,并且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的变化,根据肾脏功能的情况调整补液方案,避免因为脱水引发肾衰竭的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