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包括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方面采集病史并观察乏力、食欲不振、水肿、尿量改变、高血压等症状;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肾功能指标,以及尿常规、尿渗透压等尿液检查;利用超声、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来明确病因、病理类型等以综合判断。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引发肾衰竭的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肾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等导致肾衰竭;中老年则更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慢性疾病逐渐进展而来。例如,先天性多囊肾在儿童期可能就会逐渐显现相关症状并进展为肾衰竭。
2.性别因素:某些疾病导致的肾衰竭有一定性别倾向,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女性患狼疮性肾炎后更易逐渐发展为肾衰竭。
3.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大量饮酒、滥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会增加肾衰竭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使肾小球动脉硬化,逐渐影响肾功能,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4.既往病史:有肾脏疾病病史,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或者有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基础疾病且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肾衰竭的可能性更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良,10-20年左右可能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进而进展为肾衰竭。
(二)症状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尿量改变(少尿或无尿,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多尿)、高血压等症状。比如慢性肾衰竭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更明显的水肿、尿量异常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一)肾功能指标
1.血清肌酐(Scr):血清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成年男性血清肌酐正常范围一般在53-106μmol/L,成年女性在44-97μmol/L。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的1/3时,血清肌酐才会明显升高。例如,在急性肾衰竭时,血清肌酐可在短期内迅速升高;慢性肾衰竭时,血清肌酐会随着肾功能的进行性减退而持续升高。
2.尿素氮(BUN):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为3.2-7.1mmol/L。尿素氮升高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但是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感染等情况也可导致尿素氮暂时性升高,所以其特异性不如血清肌酐。例如,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出现尿素氮升高,但此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并未明显减退。
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eGFR,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正常范围一般大于90ml/(min·1.73m2),当eGFR小于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结合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考虑慢性肾衰竭。
(二)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蛋白尿是指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d;血尿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是指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管型尿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等。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
2.尿渗透压: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浓缩功能减退,尿渗透压降低,可低于600mOsm/kg·HO。
三、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多缩小、皮质变薄;急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例如,多囊肾患者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内有多个囊性无回声区。
(二)CT及MRI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疾病,如肾脏肿瘤、先天性肾脏畸形等,CT或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肾脏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辅助诊断可能导致肾衰竭的肾脏肿瘤性疾病。
四、肾活检病理检查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病情复杂的肾衰竭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等,从而明确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还是遗传性肾病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微小病变型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指导治疗。
总之,肾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病理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