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包括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及由尿路梗阻引起的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儿童患病不及时治可致肾衰竭;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由药物、重金属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有差异。继发性糖尿病肾病因长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发病,肥胖等加重风险;高血压肾损害因高血压致肾小球硬化等,各年龄高血压患者均可能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加重损害。遗传性多囊肾由基因缺陷致肾囊肿破坏结构功能,儿童成人均可发病,遗传因素是根本。尿路梗阻中尿路结石可致肾盂积水损害肾功,各年龄均可能发病,男性略高;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致尿路梗阻进而损肾功,不及时治可致肾衰竭。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可沉积在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影响肾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儿童患肾小球肾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其发病可能与感染等诱发因素有关,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参与了肾小球的损伤过程。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多种因素可引起,药物是常见的诱因之一,如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在体内可能引起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反应。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镉等)也会损伤肾小管-间质,影响肾脏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进而逐步导致肾衰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情况不同,儿童由于用药相对特殊,用药不当更容易引发此类问题,而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有一定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使用某些药物后发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主要是由于长期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等结构,使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异常。随着病情发展,肾小球硬化等病变加重,最终可引发肾衰竭。糖尿病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中都可能发生,且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上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长期高血糖对肾脏血管和肾小球的损伤是共同的致病因素,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增加糖尿病肾病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
2.高血压肾损害
高血压会使肾脏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压力升高,长期高血压状态下,肾小球内高压会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随着血压控制不佳,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受损,最终发展为肾衰竭。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都有发生高血压肾损害的可能,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高血压,且长期高血压对肾脏的损伤积累效应更明显;年轻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达标,也会逐渐出现肾脏病变,最终导致肾衰竭,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等会进一步升高血压,加重对肾脏的损害。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缺陷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随着囊肿不断增多和增大,肾脏的滤过等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多囊肾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可能发病,遗传因素是其根本病因,家族中有多囊肾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升高,对于多囊肾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密切监测肾脏情况,因为疾病的进展可能会逐渐导致肾衰竭,且疾病的遗传特性也需要在家族成员中进行关注和筛查。
四、尿路梗阻
1.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可发生在肾、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结石阻塞尿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潴留会引起肾盂积水,长期肾盂积水会压迫肾实质,使肾脏的滤过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肾衰竭。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尿路结石,儿童尿路结石的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代谢因素等有关,而成人尿路结石可能与饮食、代谢等多种因素相关,男性尿路结石的发生率相对略高于女性,尿路梗阻引起的肾衰竭在结石引起梗阻后若不及时解除,肾脏功能会逐渐恶化,例如较大的结石长期阻塞尿路,会使肾脏的血供和实质进一步受损。
2.前列腺增生
主要发生在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道梗阻,引起排尿困难,进而使尿液在膀胱内潴留,向上影响到肾脏,导致肾盂积水,长期肾盂积水会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引发肾衰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与雄激素等因素有关,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步影响肾脏功能,对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要关注其排尿情况,及时处理以避免发展为肾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