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综合征与肾病综合征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面均有差异。肾炎综合征以肾小球源性血尿、蛋白尿等为表现,发病与免疫介导炎症反应有关,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特殊治疗;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等为表现,发病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致蛋白丢失有关,治疗有一般、对症、免疫抑制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肾炎综合征
定义:是以肾小球源性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减退。其发病机制多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例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性别无明显特定差异,但某些类型的肾炎综合征可能在特定人群中有不同表现,如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对多见,男性IgA肾病发病可能略高于女性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肾炎综合征的发作。有前驱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肾病综合征
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相对多见,男性发病可能稍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上,感染、劳累等也可影响其发病,有基础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肾炎综合征
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常呈洗肉水样,多见于急性肾炎等情况。
蛋白尿:一般为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3g左右,但也可因具体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明显,可累及下肢,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机制主要是水钠潴留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
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尿蛋白排出量明显增多,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超过3.5g,甚至更多。
低蛋白血症:主要是由于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肝脏合成蛋白质不足以及蛋白质分解增加等原因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体征,水肿程度较重,可从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高脂血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成分升高,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及脂蛋白分解代谢障碍有关。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肾炎综合征
尿常规:可见较多红细胞,可伴有少量白细胞、蛋白尿等,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管型等。
肾功能:急性期可出现一过性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减退表现,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后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
自身抗体等检查:部分肾炎综合征患者可出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史),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查有助于鉴别自身免疫性肾炎等类型。
肾病综合征
尿常规:尿蛋白定性多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增高。
血生化: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升高,血胆固醇常>5.7mmol/L,甘油三酯也明显升高。
肾活检:对于明确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通过肾活检可以区分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等检查下有不同表现。
四、治疗差异
肾炎综合征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限制水钠摄入,对于有感染病灶的患者,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对症治疗:针对高血压可选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对于水肿明显者可适当利尿消肿。
特殊治疗:如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等,甚至需要血浆置换等治疗。
肾病综合征
一般治疗:优质蛋白饮食,保证热量摄入,水肿明显时限制水钠摄入。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可选用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等;降脂治疗可选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
免疫抑制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根据病理类型及病情可联合使用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而膜性肾病治疗相对复杂,可能需要更长疗程的治疗及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
并发症防治: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感染,加强护理等。
总之,肾炎综合征与肾病综合征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