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表现和衍生需求:包括急性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等相关,表现为特定部位疼痛等;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相关,表现为活动时出现症状;有便秘的危险与卧床等相关,有排便异常潜在可能;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与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等相关,有相应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范围大等相关,有相应症状;恐惧与对疾病预后等不明确等相关,有相应表现,均需针对性护理及处理。
一、急性疼痛
1.相关因素:心肌缺血坏死,产生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传入纤维,导致疼痛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非典型症状;老年患者可能因感觉迟钝等原因疼痛表现不典型。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肌缺血时疼痛可能更易被察觉但也可能因适应而表现不明显。
2.表现:患者常诉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等。
3.衍生需求对于疼痛的评估要准确,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这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疼痛,需要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来判断;老年患者要综合多种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相关疼痛。
二、活动无耐力
1.相关因素: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不同年龄患者活动耐力基础不同,儿童本身活动耐力有限,心肌梗死会使其活动耐力进一步明显下降;老年患者原本活动耐力就相对较弱,心肌梗死会加重这种情况。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等)的患者活动耐力本就较差,患病后会更显著降低。
2.表现: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如洗漱、行走等稍事活动时就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3.衍生需求需要评估患者的活动耐受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活动计划。对于儿童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逐渐增加活动量;老年患者要注重安全,避免因活动量过大导致病情加重。
三、有便秘的危险
1.相关因素:发病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同时患病后患者的精神状态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如焦虑等情绪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不同年龄人群的排便习惯不同,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卧床后更易出现便秘;老年患者本身胃肠蠕动就相对缓慢,患病后更易发生便秘。有不良排便习惯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等)患病后便秘风险更高。
2.表现:患者有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等表现的潜在可能。
3.衍生需求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鼓励患者适当在床上进行腹部按摩等促进胃肠蠕动的活动。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合理添加;老年患者腹部按摩要注意力度适中。
四、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1.相关因素: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特性。不同年龄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律失常时更易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老年患者心脏功能本身有一定退化,发生心律失常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
2.表现:可出现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心电图可显示各种心律失常改变,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3.衍生需求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生命体征等,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迹象。对于儿童要使用合适的监测设备准确监测心电情况;老年患者监测要全面,包括心率、血压等多方面。
五、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1.相关因素:心肌梗死范围较大,导致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表现不同,儿童心力衰竭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老年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更高。
2.表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咳嗽、咳痰(粉红色泡沫痰等)、水肿(下肢水肿等)、乏力等症状。
3.衍生需求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循环等情况,评估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儿童要关注其呼吸频率、喂养情况等;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水肿情况及活动耐力变化等。
六、恐惧
1.相关因素:对疾病的预后不明确,疾病带来的疼痛、身体不适等。不同年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同,儿童可能因环境陌生、身体不适等产生恐惧;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严重性了解较多而恐惧。有焦虑倾向的患者更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2.表现:患者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易受惊吓等,儿童可能出现哭闹、拒绝配合治疗等。
3.衍生需求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等,缓解其恐惧情绪。对于儿童要营造温馨的环境,通过安抚等方式减轻其恐惧;老年患者要耐心沟通,让其了解治疗的安全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