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和血脂检查,肝功能中ALT、AST等可能异常,血脂常伴TC等升高;影像学检查有B超、CT、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B超操作简便但对轻度脂肪肝敏感有限,CT可更清晰显示肝脏密度,MRI及弹性成像有相应诊断价值;肝活检可明确脂肪肝程度等,是金标准但有创,有其适应证和意义,不同人群在各检查中有不同表现及受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一、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脂肪肝患者常可出现ALT、AST轻度升高,一般为正常上限的2-3倍,部分患者也可正常。这两项指标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若肝细胞因脂肪变性等出现损伤,就会释放这些酶到血液中,使血液中酶的含量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脂肪肝患者,肝功能检查同样可以发现ALT、AST的异常情况,但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需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
γ-谷氨酰转肽酶(GGT):脂肪肝患者GGT也可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GGT升高较为明显。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其GGT升高的概率会增加,因为酒精会损伤肝脏细胞,影响GGT的代谢等过程。
碱性磷酸酶(ALP):部分脂肪肝患者ALP可轻度升高,其意义在于辅助判断肝脏的一些代谢等功能状态,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ALP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ALP水平可能相对较高,需结合自身情况判断。
2.血脂检查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表现为TC、TG、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这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在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进而引发脂肪肝。对于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其发生脂肪肝伴血脂异常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体内的脂质代谢过程。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原理及表现:B超是脂肪肝常用的筛查方法。肝脏B超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不同年龄人群的肝脏B超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回声等表现与成人有别,儿童肝脏相对娇嫩,B超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适度。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肥胖、缺乏运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脂肪肝,B超可发现其肝脏的异常回声等情况。
优势与局限性:B超检查价格相对低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但对于轻度脂肪肝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而且受检查者经验等因素影响较大,比如不同医生对B超图像的解读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2.CT检查
表现: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普遍或局灶性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小于1。在判断脂肪肝的程度上有一定优势,对于一些B超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密度变化。不同年龄人群的肝脏CT值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肝脏CT值与成人不同,需参考儿童的正常标准来评估是否存在脂肪肝。生活方式因素对CT检查结果的影响与B超类似,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通过CT检查也能发现肝脏密度的异常改变。
应用场景:当B超诊断不明确或者需要更精确判断脂肪肝程度时可选用CT检查,例如对于一些肥胖程度较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CT能更准确地评估肝脏脂肪变的情况。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
MRI:MRI对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较好地显示肝脏的脂肪含量等情况。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对磁共振信号的不同响应来判断肝脏组织成分。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MRI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在符合安全规范下),当孕妇怀疑有脂肪肝时可考虑MRI检查,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磁共振弹性成像:可以评估肝脏的硬度,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对于脂肪肝患者同时存在肝纤维化情况的评估有重要意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患有脂肪肝且未有效控制的人群,更有可能出现肝纤维化,通过磁共振弹性成像可以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三、肝活检
1.适应证
某些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情况,如怀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且伴有纤维化等情况时。对于有长期饮酒史但B超等检查不能明确脂肪肝具体情况的患者,也可考虑肝活检。在年龄方面,儿童脂肪肝患者一般较少进行肝活检,除非病情非常复杂、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谨慎考虑,因为儿童进行肝活检有一定风险。
2.意义
肝活检可以明确肝脏脂肪变的程度、有无炎症及纤维化等情况,是诊断脂肪肝及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通过肝活检可以看到肝细胞内脂肪滴的多少、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等,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肝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在操作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更谨慎评估肝活检的获益与风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