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肾衰竭等肾脏相关疾病需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管理、定期体检监测三方面入手。健康生活方式要合理饮食(控盐、均衡蛋白、多蔬果)、适量运动(选合适方式、避免久坐);疾病管理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定期体检要定期做肾功能和尿液检查。
一、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一)合理饮食
1.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下,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衰竭风险。例如,减少咸菜、腌制品等的食用,烹饪时少用盐和酱油。对于儿童,应避免过早接触高盐食物,培养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因为儿童时期的饮食偏好会影响成年后的健康状况。
2.均衡蛋白质摄入: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摄入量约为每千克体重1-1.2克;肾功能减退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避免过多蛋白质代谢废物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更要注意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量和质,选择更容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质。
3.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如苹果、香蕉、菠菜、西兰花等。其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应保证每日足够的蔬菜水果摄入量,儿童可以通过制作可爱的造型或混合搭配来增加食用兴趣。
(二)适量运动
1.选择合适运动方式:适合的运动有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100米。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脏的血液灌注,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老年人,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可选择散步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儿童则应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通过玩耍、跑步等方式锻炼身体,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2.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使血液循环减慢,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建议每坐1小时左右就起身活动5-10分钟,伸展肢体、走动等。上班族要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活动,学生在课间也应离开座位适当活动,儿童家长要引导孩子减少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的时间,增加户外活动。
二、疾病管理预防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老年人患高血压时,要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避免影响脑部和肾脏的血液灌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肾功能变化;对于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要积极查找病因,如先天性疾病等,及时进行干预,可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若效果不佳再考虑药物治疗。
2.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下。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来实现血糖达标。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脏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孕妇若患有糖尿病,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胎儿发育和自身肾脏健康,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方案;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孩子规律饮食、运动和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3.慢性肾炎等肾脏疾病管理:患有慢性肾炎等肾脏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导致肾脏损害的患者,要控制自身免疫病情活动,规律服药,监测肾脏功能变化,女性患者在妊娠前后要尤其注意病情监测和肾脏保护,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三、定期体检监测
(一)肾功能检查
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检测。一般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的人群,要增加检查频率,每半年或更短时间检查一次。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更要重视肾功能监测,及时发现肾功能早期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儿童若有先天性肾脏疾病家族史或其他相关高危因素,也应定期进行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二)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更频繁检查。通过尿液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病变,如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出现问题。儿童进行尿液检查时要注意留取标本的正确性,家长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检查结果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