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期是慢性肾脏病中肾小球滤过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未达极低水平的阶段,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延缓肾功能恶化;尿毒症期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肾小球滤过率极低,临床症状繁多严重,治疗包括肾脏替代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两者在肾小球滤过率指标、临床症状表现及治疗措施上均有差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阶段表现和治疗护理上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阶段
肾衰竭期:是慢性肾脏病的一个阶段,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不同阶段,肾衰竭期一般指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处于中重度受损阶段,此时肾脏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功能,但尚未达到尿毒症期的严重程度。例如,慢性肾脏病3b-4期可归为肾衰竭相对较严重的阶段,肾小球滤过率在一定范围下降,体内已有较多代谢废物潴留,但还未出现尿毒症所表现的多种系统严重症状。
尿毒症期:是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此时肾小球滤过率极低,通常eGFR小于15ml/(min·1.73m2),肾脏几乎失去了所有正常功能,体内代谢废物蓄积严重,会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毒性症状。如大量的尿素等含氮废物不能排出体外,在体内蓄积,会导致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血液系统会有贫血、出血倾向等;神经系统会有头晕、乏力、烦躁、抽搐甚至昏迷等表现。
二、肾小球滤过率指标差异
肾衰竭期:肾小球滤过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一般高于尿毒症期的水平。例如,慢性肾脏病3期的肾小球滤过率范围是30-59ml/(min·1.73m2),其中3b期肾小球滤过率在30-44ml/(min·1.73m2),4期肾小球滤过率在15-29ml/(min·1.73m2),肾衰竭期包含了慢性肾脏病3b-4期等,其肾小球滤过率处于相对不是极低的水平,虽然肾脏功能已经明显受损,但还没有达到尿毒症期那样极低的滤过率情况。
尿毒症期:肾小球滤过率极低,通常小于15ml/(min·1.73m2),此时肾脏清除代谢废物的能力极度下降,体内代谢废物潴留严重,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表现差异
肾衰竭期:临床症状相对尿毒症期较轻。消化系统方面可能仅有轻度的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心血管系统可能有轻度的血压升高,但一般还未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等;血液系统可能有轻度的贫血,但程度相对较轻;神经系统可能有轻度的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肾衰竭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影响了内分泌等功能,导致生长激素等代谢异常;老年患者可能在原有基础疾病基础上,肾衰竭期症状会更易被原有疾病掩盖,需要更细致的监测。
尿毒症期:临床症状繁多且严重。消化系统可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等,影响患者进食,导致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心血管系统会出现严重的高血压,难以控制,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血液系统贫血严重,患者面色苍白、乏力明显,出血倾向也更明显,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可出现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活质量。不同性别在尿毒症期症状表现上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比如女性患者在月经等方面可能因尿毒症期代谢紊乱受到影响,需要关注其月经情况及相关激素水平变化等;老年患者尿毒症期各器官功能衰退更明显,并发症更多,护理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
四、治疗措施差异
肾衰竭期: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比如如果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肾衰竭期,要控制蛋白尿、血压等,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来降低蛋白尿、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肾损害的因素。不同年龄患者饮食调整的具体量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同时控制蛋白质摄入;老年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的同时,更要关注低蛋白饮食对营养状况的影响,可能需要适当补充α-酮酸等营养制剂。
尿毒症期:治疗主要包括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和对症支持治疗。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过滤血液来清除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透析治疗;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来清除废物和多余水分,可在家中进行,但需要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预防。肾移植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肾脏功能,但需要有合适的供体,并且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防止排斥反应。对症支持治疗方面,要纠正贫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纠正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时要采取措施降低血钾;控制血压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透析方式和营养支持;老年患者肾移植后要注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其本身可能存在的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影响,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