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包括发病情况、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血压测量、肾脏相关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液、肾功能、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进行全面分析,并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肾血管性高血压等鉴别,通过多方面信息全面分析明确诊断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需询问起病的急缓,多数患者起病较急,常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而慢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则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能数年甚至数十年逐渐进展。
询问发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前驱感染史,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无明显的前驱感染史,但部分患者可能在感染后诱发病情加重。
2.症状表现
了解高血压相关症状,如头痛、头晕等,急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程度可轻可重,随着病情进展,高血压可能逐渐加重。同时,询问有无水肿情况,两者均可能出现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逐渐发展至全身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可轻可重,部分患者水肿不明显。还需询问有无血尿、蛋白尿等情况,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等。
二、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
准确测量血压,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患者,均需多次测量血压,了解血压水平。急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可在150-160/90-100mmHg左右,部分患者可更高;慢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范围较大,可从轻度升高至重度高血压。
注意双侧血压差异,一般双侧上肢血压差异不应超过10mmHg,若双侧血压差异较大,需进一步排查有无肾血管性疾病等其他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但肾小球肾炎本身也可能影响双侧肾脏血流导致双侧血压有一定差异。
2.肾脏相关体征
检查肾脏大小,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多缩小,质地变硬。触诊肾脏时,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可有轻压痛,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触诊可能发现质地改变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尿中红细胞以变形红细胞为主,还可出现管型,如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常规也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程度可轻重不一,血尿同样可为镜下或肉眼血尿,管型尿也较常见,如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
尿蛋白定量: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3.5g/d,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可从少量至大量不等,若大于3.5g/d需考虑肾病综合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功能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异常,表现为血清肌酐轻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经治疗后多可恢复正常。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逐渐减退,血清肌酐进行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可发展至肾衰竭。
内生肌酐清除率: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可轻度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且随着病情进展呈进行性下降。
2.血液检查
补体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补体C3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这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特征之一。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补体C3多正常。
自身抗体检查
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有助于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肾小球肾炎。而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自身抗体多阴性。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超声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结构等。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超声多无明显形态学改变或轻度增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超声可见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实质回声增强等。还可观察肾脏血流情况,了解肾动脉有无狭窄等情况。
2.CT或MRI检查
对于部分不典型病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肾脏结构的患者,可考虑行CT或MRI检查。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肾脏的解剖结构,发现肾脏有无占位性病变等;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对于肾脏血管等情况的显示也有一定优势。但一般不作为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的常规检查,多在怀疑有其他肾脏病变时选用。
五、鉴别诊断
1.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鉴别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一般先有较长时间的高血压,之后才出现肾脏损害,尿常规改变相对较轻,蛋白尿一般较少,肾功能减退进展相对缓慢,且肾脏超声早期多无明显改变,晚期可出现肾脏缩小等。而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有明确的肾小球肾炎病史,尿常规改变明显,肾功能减退相对较快等。
2.与肾血管性高血压鉴别
肾血管性高血压多是由于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引起的高血压,可通过肾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肾动脉造影可发现肾动脉狭窄部位、程度等。而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是由于肾小球病变导致的高血压,肾动脉造影多无肾动脉狭窄表现。
总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导致高血压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