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独立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靠多次测血压诊断,治疗靠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病因明确,血压常突然升高且程度重,有原发疾病特异性表现,需针对病因检查鉴别,治疗针对原发病,成功除病因血压可恢复或改善。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精神应激、吸烟、肥胖等),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例如,有家族高血压遗传史的人群,其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饮食偏好高盐食物且缺乏运动的个体,更易患上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病因明确。常见病因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大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缩窄等)。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主动脉缩窄会使上下肢血压出现明显差异,同时导致血压升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仅在体检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血压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也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一般来说,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升高是持续性的,但也可能有波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上,表现差异相对不特异,各年龄段和男女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
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常突然升高且程度较重,部分患者血压可高达很高水平(如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可突然急剧升高)。除了血压升高的表现外,还会有原发疾病的特异性表现。例如,嗜铬细胞瘤患者除血压骤升外,还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高血压外,还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多尿、夜尿增多等表现;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能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处闻及血管杂音。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有一定差异,比如某些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在特定性别或年龄阶段更易发生。
三、诊断与鉴别要点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依靠多次测量血压来诊断,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询问家族史、个人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脑、肾等器官的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以判断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等。例如,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蛋白尿等肾脏损害表现,通过血脂检查可评估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等。
继发性高血压:除了测量血压外,需要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进一步检查。如怀疑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肾动脉造影等;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激素水平测定(如醛固酮、皮质醇、儿茶酚胺等)、肾上腺CT或MRI等检查。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需要进行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测定、盐水负荷试验等;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要进行血或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肾上腺CT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引起血压升高的继发因素,并与原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
四、治疗原则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减轻体重(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则需要启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因为这类药物可以保护肾脏功能。
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能成功去除原发病因,血压通常可恢复正常或改善。例如,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介入治疗(如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或手术治疗(如肾动脉重建术)来解除肾动脉狭窄,从而降低血压;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切除肾上腺腺瘤或增生的肾上腺组织来治疗;由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也需要关注血压的控制情况,但原发病的治疗是关键。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需要更加谨慎,老年人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儿童则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儿童高血压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若需要药物治疗则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