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骤,诱因去除部分可恢复,慢性由慢性肾病进展而来且不可逆;肾衰竭是肾功能不全严重阶段,分急性和慢性,病因与肾功能不全有交叉,临床表现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有相应差异,治疗原则因类型和阶段不同而异,急性需积极治原发病等,慢性要治基础病等,肾衰竭急性需对症支持及肾替代治疗,慢性则以肾替代治疗为主且需个体化。
一、定义与发病进程
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起病急骤,多因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休克等)、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肾炎等)或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引起,若及时去除诱因,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慢性肾功能不全则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结果,肾单位缓慢进行性破坏,肾功能逐渐减退,呈不可逆性进展。
肾衰竭:是肾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包括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病情进展迅速,肾脏排泄、调节等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慢性肾衰竭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持续发展至后期,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会出现一系列尿毒症症状。
二、病因差异
肾功能不全病因
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前性病因常见于老年人因腹泻、呕吐等导致血容量不足,或因心力衰竭等使心输出量减少;肾性病因中,中青年可能因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儿童可能因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疾病导致;肾后性病因可见于各年龄段,如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等引起尿路梗阻。
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年龄段病因有差异,老年人多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疾病逐渐发展而来;中青年可能由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病等导致;女性在妊娠相关肾病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衰竭病因
急性肾衰竭:病因与急性肾功能不全相似,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导致肾前性缺血,进而发展为急性肾衰竭;药物中毒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误服药物也可能引发;尿路梗阻在任何年龄段都可因相应病变导致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病因同慢性肾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到肾衰竭阶段,如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佳,病程较长后出现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良,肾小动脉硬化,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三、临床表现区别
肾功能不全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型患者在少尿期可出现尿量减少,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全身症状,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电解质紊乱表现为高钾血症等;非少尿型患者尿量无明显减少,但血肌酐仍会进行性升高。
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可能仅有乏力、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中晚期会出现贫血、食欲不振、皮肤瘙痒、高血压等多种表现,血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
肾衰竭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竭:除了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外,进入多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多,但此时患者仍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如低钾血症等,且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病情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等尿毒症脑病表现。
慢性肾衰竭:到肾衰竭阶段,患者尿毒症症状更为严重,会出现严重贫血、顽固性高血压、心包炎、消化道出血等,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极低。
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差异
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常规可能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但一般无明显肾脏结构改变;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长期低于正常,尿常规有相应慢性肾病的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等,血常规可出现贫血等改变。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时,实验室检查同急性肾功能不全,但更严重,电解质紊乱更明显;慢性肾衰竭时,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肌酐、尿素氮极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极低,血常规重度贫血,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
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显示肾脏血流灌注不足等;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超声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结构改变。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时影像学表现同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衰竭时肾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肾脏明显缩小、结构紊乱等严重改变。
五、治疗原则不同
肾功能不全治疗
急性肾功能不全: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肾前性因素,如补充血容量等;对于肾性因素,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可使用利尿剂等促进肾功能恢复;肾后性因素则需解除梗阻,如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可考虑手术等治疗,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肾功能可恢复。
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等;延缓肾功能进展,使用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纠正并发症,如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等,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老年人用药需更谨慎,儿童则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肾衰竭治疗
急性肾衰竭:在急性肾功能不全治疗基础上,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严重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儿童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要考虑其血管通路等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透析方式和管路。
慢性肾衰竭:到肾衰竭阶段,肾脏替代治疗是重要手段,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适合各年龄段,但要注意血管通路的维护;腹膜透析适合儿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需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预防;肾移植是较好的治疗方式,但要考虑供体匹配等问题,不同年龄段患者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需个体化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