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可由创伤相关损伤(严重挤压伤、大面积烧伤)、血管相关损伤(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大量失血导致的肾灌注不足)、药物相关肾损伤(肾毒性药物的使用)、感染相关肾损伤(败血症相关急性肾衰竭)引起,不同病因涉及不同机制、年龄因素及生活方式影响,如严重挤压伤中儿童因组织脆弱、老人因肾脏功能衰退易致急性肾衰竭,大面积烧伤中婴幼儿因皮肤薄、老人因肾脏储备功能下降易发病等。
一、创伤相关损伤
(一)严重挤压伤
1.机制:当身体某一部位受到长时间、重物的挤压时,肌肉等组织会受到严重损伤。大量受损的肌肉细胞会破裂,释放出肌红蛋白、钾离子等物质。肌红蛋白通过肾脏排泄时,可能会在肾小管中沉积,阻塞肾小管,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功能;而高钾血症会影响心脏和肾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进一步导致急性肾衰竭。例如,在矿难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很容易出现严重挤压伤相关的急性肾衰竭。
2.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身体组织相对脆弱,在遭受挤压伤时,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可能更高。而且儿童的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挤压伤相关的病理改变,更容易迅速发展为急性肾衰竭。对于老年人群体,本身肾脏功能可能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在遭受挤压伤后,肾脏修复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引发急性肾衰竭。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且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人群,在工作中发生严重挤压伤的概率相对较高,进而增加了患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二)大面积烧伤
1.机制:大面积烧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应激激素。同时,烧伤创面会丢失大量体液,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脏灌注减少。另外,烧伤后的毒素吸收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例如,深度大面积烧伤面积超过30%体表面积的患者,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2.年龄因素:婴幼儿皮肤薄,烧伤后病情进展更快,肾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更差,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较成人更高。老年烧伤患者本身存在肾脏储备功能下降,烧伤后机体应激反应导致的内环境紊乱更易影响肾脏功能,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
3.生活方式影响:经常处于高温作业环境且缺乏烧伤防护知识和措施的人群,发生大面积烧伤的可能性大,进而增加急性肾衰竭的发病风险。
二、血管相关损伤
(一)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1.机制: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会导致肾脏血液供应中断,肾脏实质缺血缺氧,肾小球滤过功能迅速下降。例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可能会有附壁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栓塞肾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肾动脉局部形成血栓等情况都可引发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肾衰竭。
2.年龄因素: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是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期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相对少见,但先天性血管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对缺血的耐受性更差,更易出现急性肾衰竭。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概率,进而增加急性肾衰竭的发病风险。
(二)大量失血导致的肾灌注不足
1.机制:当人体大量失血时,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如心、脑)的血液供应,会进行血流重新分配,肾脏灌注减少。如果失血严重且得不到及时纠正,肾脏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急性肾衰竭。例如,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休克时间较长,就容易出现急性肾衰竭。
2.年龄因素:儿童失血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婴幼儿,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失血就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肾灌注不足,进而引发急性肾衰竭。老年人群体本身血容量相对减少,且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在失血后更易发生急性肾衰竭。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的人群,在遭受出血情况时,更易出现严重的肾灌注不足,增加急性肾衰竭的发病风险。
三、药物相关肾损伤
(一)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1.机制:某些药物具有肾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还可能引起肾小管阻塞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量,影响肾脏灌注,从而导致急性肾衰竭。例如,有患者因感染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最终出现急性肾衰竭。
2.年龄因素:儿童的肾脏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肾毒性药物的耐受性更差。新生儿和婴幼儿使用肾毒性药物时,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明显高于成人。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药物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肾毒性药物后,药物在体内蓄积,更易引发急性肾衰竭。
3.生活方式影响: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用药的人群,如果不遵循医嘱,自行滥用肾毒性药物,会大大增加急性肾衰竭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自行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就容易导致肾损伤引发急性肾衰竭。
四、感染相关肾损伤
(一)败血症相关急性肾衰竭
1.机制: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引起肾脏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同时,细菌毒素会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坏死,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例如,严重的肺部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发展为败血症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急性肾衰竭。
2.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在发生感染时更容易发展为败血症,且儿童肾脏对感染相关损伤的应对能力较弱,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较高。老年败血症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控制难度大,肾脏在感染因素影响下更易出现急性肾衰竭。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相关的急性肾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