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分为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少尿或无尿期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小儿有相应尿量标准,此期有全身多系统表现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钾血症等是严重并发症;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加至400ml以上,持续1-3周,此期仍有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且易发生感染;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一般需数月,全身表现改善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问题,不同人群恢复情况不同,需继续治疗基础疾病。
一、少尿或无尿期
1.尿量变化: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小儿尿量低于正常尿量2/3为少尿,低于1/3为无尿,新生儿尿量每小时少于1.0ml/kg为少尿。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2周,但也有短至几天或长达数月者。
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或存在高危因素(如大手术、严重外伤、大量失血等)的人群,尿量变化可能更早出现异常,且可能更难恢复。例如,大手术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尿量,因为手术创伤等因素易导致急性肾衰竭,尿量改变能较早提示肾功能情况。
2.全身表现
消化系统: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肾功能受损,代谢废物蓄积,影响胃肠道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可能更为突出,且可能影响营养摄入,需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供给。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高血压是由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原因引起。心力衰竭则与容量负荷过重有关,尤其是在少尿期液体摄入控制不佳时。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可能减退,发生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及体液平衡情况。
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憋气等,主要是由于水钠潴留导致肺水肿,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引起。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且急性肾衰竭时呼吸功能的改变可能加重其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加强呼吸道管理。
神经系统:可出现意识障碍、躁动、抽搐、昏迷等尿毒症脑病表现。这与体内毒素蓄积、电解质紊乱等有关。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急性肾衰竭时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易发生且表现不同,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意识水平等。
血液系统: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等。贫血主要是由于肾功能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以及毒素抑制骨髓造血等原因。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减少等有关。对于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急性肾衰竭时血液系统的异常可能进一步加重,需关注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高钾血症:是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钾水平可迅速升高,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高钾血症的发生与尿量减少、体内分解代谢增加、摄入含钾过多的食物或药物等有关。老年患者肾脏排钾功能减退,且常合并其他疾病需使用保钾药物等,更易发生高钾血症,需严格监测血钾水平。
低钠血症:主要是由于水潴留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可因胃肠道丢失钠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乏力、嗜睡、意识障碍等表现。对于摄入不足或有胃肠道丢失的患者,需注意补充钠,但要避免过快纠正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
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脏排酸能力下降,酸性代谢产物蓄积,患者可出现深大呼吸、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肾衰竭时,代谢性酸中毒可能更为复杂,需综合考虑血糖、酸碱平衡等情况进行处理。
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少尿期由于磷排出减少,血钙降低,可出现手足抽搐等表现。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还可引起异位钙化等并发症。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钙磷代谢紊乱可能影响骨骼发育,需密切监测钙磷水平并及时处理。
二、多尿期
1.尿量变化:当患者24小时尿量逐渐增加至400ml以上时,标志着进入多尿期。随后尿量可逐日增多,可达3000-5000ml甚至更多。多尿期一般持续1-3周。
对于肾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多尿期可能会延长。在多尿期初期,虽然尿量开始增多,但肾功能并未完全恢复,仍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老年患者和小儿在多尿期由于肾脏浓缩功能较差,水、电解质调节能力更弱,需特别注意补液量和补液成分的调整。
2.全身表现
随着尿量的增加,患者的症状可逐渐改善。但在多尿期早期,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仍可能存在乏力、消瘦等表现。此期患者营养物质丢失较多,需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多尿期更需要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水电解质紊乱仍然是多尿期的重要问题。由于大量尿液排出,可导致脱水、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低钾血症可引起肌无力、心律失常等,需及时补充钾盐。小儿在多尿期对钾、钠等电解质的调节能力更差,一旦发生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功能恢复,需精确监测电解质并合理补充。
3.其他:此期患者的肾功能仍处于恢复阶段,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需加强感染防控措施,如保持环境清洁、注意个人卫生等。
三、恢复期
1.肾功能逐渐恢复:患者的尿量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逐渐降至正常范围。一般来说,肾功能完全恢复需要数月时间,但也有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恢复时间和恢复程度不同。小儿肾脏的代偿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或损伤,恢复也可能较慢。老年人由于肾脏储备功能下降,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且更易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2.全身表现改善:患者的乏力、贫血等症状逐渐减轻,精神状态和体力逐渐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仍存在一些不适,如体力较难完全恢复到病前水平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恢复期仍需继续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以促进整体健康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