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双肾衰竭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血管性疾病(如过敏性血管炎累及肾脏)、感染相关性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以及药物及中毒相关性肾损伤(如滥用肾毒性药物、接触中毒物质等),不同病因发病机制等各异,年轻人出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同时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肾衰竭。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病理类型多样
1.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成人中也不少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肾小球基本结构无明显病变,仅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若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能逐渐进展为肾衰竭。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我国较为常见,青少年发病居多。可由多种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增生,免疫病理可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也可表现为肾病范围蛋白尿,长期的系膜增生及炎症反应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进而影响肾功能,导致肾衰竭。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又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少年。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病理上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插入、基底膜增厚及双轨征形成为特点。临床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明显血尿,病情进展较快,一般预后较差,较早出现肾衰竭。
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见于青少年及成人。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球节段性玻璃样变和硬化。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常见,也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病情呈慢性进展,易较快发展为肾衰竭。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狼疮性肾炎
1.发病机制与人群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年轻女性,青少年及育龄女性多见。其发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部位。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累及的脏器之一,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表现多样,可涉及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等多个部位。临床表现复杂,除肾脏表现如蛋白尿、血尿、水肿等外,还可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随着病情的迁延不愈,肾脏病变逐渐加重,可导致肾衰竭。
2.糖尿病肾病:
发病与年龄性别:在年轻人中,若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也可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的发病无严格年龄和性别绝对限制,但年轻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尤其是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增加。
病理与机制:其病理特征主要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导致的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蛋白激酶C激活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逐渐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1.人群与诱因: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春秋季发病较多。多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如食物(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等。
2.病理与表现: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根据病理改变可分为不同的亚型。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及血尿、蛋白尿等肾脏受累表现。若肾脏病变较重且持续进展,会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肾衰竭。
三、遗传性肾病
(一)Alport综合征
1.遗传特点:多为X连锁显性遗传,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见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症状相对较轻。
2.病理与临床表现: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变薄,并有撕裂。临床上除肾脏表现如血尿(多为持续性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蛋白尿外,还可伴有眼部病变(如球形晶状体等)和耳部病变(如神经性耳聋),病情呈慢性进展,可逐渐发展为肾衰竭。
四、血管性疾病
(一)过敏性血管炎累及肾脏
1.发病与机制:可发生于年轻人,多由药物、感染等因素引起血管的炎症反应。肾脏受累时,可导致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的损伤,引起蛋白尿、血尿等表现,若病情持续发展,会影响肾功能,导致肾衰竭。
五、感染相关性肾病
(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1.人群与感染:年轻人中可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肾炎。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脏病变。病理上可表现为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病情迁延可进展为肾衰竭。
六、药物及中毒相关性肾损伤
(一)药物因素
1.滥用药物:年轻人群中若滥用某些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等功能,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转为慢性肾衰竭;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量,导致肾间质损害等,长期滥用可逐渐损害肾功能,引发肾衰竭。
2.中毒因素:接触某些重金属(如汞、铅等)或有机溶剂等中毒情况,也可损伤肾脏。例如长期接触含汞的工作环境,汞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肾衰竭。
年轻人双肾衰竭的病因复杂多样,不同病因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等各不相同。对于年轻人出现肾衰竭相关表现,如水肿、蛋白尿、血尿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自身抗体检测、肾活检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程。同时,年轻人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滥用药物、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预防肾衰竭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