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肾前、肾性、肾后因素致病情进展快,慢性源于长期肾脏病变且生活方式等有影响,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临床表现上急性少尿等期有相应表现,多尿期及恢复期有不同情况,慢性早期轻度不适,进展后多系统受累,尿毒症更严重多样。实验室检查急性与慢性有别,影像学检查急性与慢性及尿毒症有肾脏体积等不同表现。治疗上急性重除因、维持平衡等,慢性重延缓进展、控基础病等,尿毒症需替代及对症支持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各阶段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等特点。
一、定义与阶段划分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外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慢性肾衰竭主要源于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阶段,此时肾脏几乎失去了所有功能,体内代谢废物及毒素无法正常排出,会引发一系列全身症状。
二、病因差异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多由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大出血、休克等导致肾灌注不足)、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等)、肾后性因素(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尿路梗阻)引起。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所不同,儿童急性肾衰竭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感染性疾病等有关;老年人则常因心脑血管疾病、前列腺疾病等导致肾灌注不足或梗阻。
慢性肾衰竭:主要源于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饮食等会增加慢性肾衰竭的发病风险,不同性别在某些病因上有差异,如糖尿病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情况因个体代谢等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持续进展的结果,其病因与慢性肾衰竭基本一致,当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至很低水平(通常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ml/min/1.73m2)时,就进入了尿毒症阶段。
三、临床表现区别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期可出现水中毒(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低钠血症可导致乏力、嗜睡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多尿期时尿量逐渐增多,但此阶段仍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等问题;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遗留轻度肾功能异常。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肾衰竭在少尿期可能因水肿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且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可能更早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相关症状。
慢性肾衰竭:早期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贫血(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代谢性酸中毒(恶心、呕吐等)、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可引起抽搐,高磷血症可导致皮肤瘙痒等)、各个系统受累表现(如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同性别在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上可能因基础疾病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女性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出现慢性肾衰竭时,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在贫血等表现上与男性有所差异。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和多样,除了慢性肾衰竭晚期的所有表现外,会有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明显的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心血管系统可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包炎等;造血系统贫血更严重,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等。
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不同
实验室检查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血常规可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不明显(少尿期)或降低(多尿期),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血钾、血磷可升高,血钙降低等;尿液检查可见尿比重降低且固定、尿钠增高、尿沉渣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慢性肾衰竭:血常规显示中度至重度贫血,血肌酐、尿素氮持续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高磷、低钙等),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血浆白蛋白降低等。
尿毒症:实验室检查指标同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表现,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更严重。
影像学检查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超声检查可见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肾皮质回声无明显异常;CT检查可帮助排除尿路梗阻等肾后性因素。
慢性肾衰竭:超声检查可见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髓质回声增强等;CT检查也可发现肾脏体积改变等慢性病变表现。
尿毒症:影像学检查表现同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双肾体积明显缩小等。
五、治疗原则有别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治疗重点是去除病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并发症。少尿期要严格控制液体入量,纠正高钾血症等;多尿期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肾前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通过补充血容量等措施可改善;肾后性因素引起的需解除梗阻。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急性肾衰竭在液体管理等方面需更精细,避免因液体过多或过少影响生长发育等情况。
慢性肾衰竭:治疗目的是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补充必需氨基酸;纠正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尿毒症:治疗主要包括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和对症支持治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通过机器或腹膜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肾移植是将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肾功能。对于尿毒症患者,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替代治疗方式,同时要注意预防移植肾排斥反应等肾移植相关问题,不同年龄患者在肾移植等治疗上需考虑其免疫状态、生长发育等因素,儿童尿毒症患者进行肾移植时要充分评估其免疫功能及生长发育需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