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涉及免疫、感染、药物、代谢因素,临床表现包括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功能异常)、尿液改变(尿量异常、尿成分改变)及全身症状(乏力、食欲不振、贫血、高血压)。
一、发病机制
(一)免疫因素相关机制
1.自身免疫反应: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攻击肾脏间质组织相关成分,导致间质炎症反应持续存在,进而影响肾脏正常结构和功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中,自身抗体与肾脏间质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持续的炎症反应会逐渐破坏间质组织。
2.抗体介导的肾损伤:循环中的抗体可直接与肾小管-间质抗原结合,引发免疫损伤。例如,某些药物相关性慢性间质性肾炎可能与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补体介导或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
(二)感染因素相关机制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累及肾脏间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细菌及其毒素可引起间质炎症反应。细菌在肾脏间质中繁殖,释放毒素,激活炎症细胞,导致间质出现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长期的细菌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会逐渐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和间质的正常结构。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有关,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肾损伤,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脏间质,引起炎症反应。病毒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肾脏间质,一方面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另一方面通过免疫反应引发间质炎症,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发展。
(三)药物因素相关机制
1.抗生素相关:一些抗生素长期或不当使用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等),马兜铃酸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长期小剂量接触马兜铃酸会逐渐破坏肾小管结构,影响其功能,同时引起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改变间质微环境。另外,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长期使用可通过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损伤肾小管-间质,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尤其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由于其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为敏感,更易受到损伤。
2.非甾体抗炎药相关: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肾脏血流灌注,导致肾间质缺血缺氧,进而引起间质炎症和纤维化。在老年人中,由于其肾脏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退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更易诱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因为老年人肾脏血流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对肾脏血流的影响更为明显。
(四)代谢因素相关机制
1.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升高可沉积在肾脏间质及肾小管,引起炎症反应。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结晶在肾小管间质沉积,刺激间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导致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同时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小管功能,长期可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在肥胖人群中,由于代谢紊乱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进而增加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风险,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进一步影响尿酸的代谢。
2.糖尿病相关: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肾脏间质病变,高血糖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代谢紊乱,产生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等,导致间质纤维化。同时,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肾脏血流,进一步加重间质损伤。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由于其生理特点等因素,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其独特的机制,需要更加关注血糖控制等相关因素。
二、临床表现
(一)肾功能损害表现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早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患者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但通过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肌酐清除率降低等指标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逐渐升高。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肾功能代偿能力相对较强,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时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定期进行肾功能监测才能早期发现异常。
2.肾小管功能异常:可出现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正常情况下,肾脏在夜间会减少尿液生成以保证机体休息,当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时,夜间尿液生成增加。例如,患者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尿液渗透压降低。同时,还可能出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障碍,出现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远端肾小管重吸收钠、钾等离子障碍,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在老年人中,肾小管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容易漏诊,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尿液改变
1.尿量异常:早期尿量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尿量减少,尤其是在肾功能明显减退时。而夜尿增多是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的早期表现之一,患者夜间尿量占全日尿量的比例增加。在儿童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中,夜尿增多可能表现为夜间频繁起床排尿,影响睡眠质量,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2.尿成分改变:可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尿为主,这是由于肾小管损伤导致对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同时,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等,如镜下血尿、白细胞尿等。在感染相关的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中,尿中白细胞可明显增多,可能伴有脓尿。
(三)全身症状
1.乏力、食欲不振:由于肾功能损害,机体代谢废物排出障碍,毒素在体内蓄积,可引起患者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者感觉身体疲倦,活动耐力下降,同时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在儿童患者中,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以往喜欢的活动;食欲不振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关注营养状况。
2.贫血: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可出现肾性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在老年患者中,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贫血倾向,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的贫血可能会加重其全身症状,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3.高血压:约半数以上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可出现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高血压可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在女性患者中,尤其是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控制血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