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有突出疼痛等多种临床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解除疼痛、再灌注心肌、抗血小板和抗凝、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等方法,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患者在症状表现和治疗上有差异需相应调整。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1.疼痛
是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明显,容易被忽视。例如一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不典型症状。性别上,男性和女性的疼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以典型或不典型的胸痛为主。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疼痛的诱发因素、性质等可能与既往心绞痛有相似之处,但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2.全身症状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由于坏死物质被吸收引起的全身反应。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年轻患者明显。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全身症状的表现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白细胞增高的程度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有所不同。
3.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不同年龄患者胃肠道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本身可能较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胃肠道症状可能更明显,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胃肠道症状可能与既往疾病症状混淆。
4.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起病1-2天,以24小时内最多见,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on-T),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
年龄较小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可能与成年患者有所不同,老年患者由于心脏传导系统本身可能存在退行性变,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肌病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更复杂。
5.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主要是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40%以上),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不同年龄患者对低血压和休克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发生休克时可能病情进展更快,预后相对更差。女性患者在发生休克时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特殊的处理措施。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的情况可能与基础血压水平有关,原本血压较高的患者在发生休克时血压下降幅度可能更大。
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肌收缩力减弱或收缩不协调所致。
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减退,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女性患者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发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可能与非特殊时期有所不同。有心力衰竭既往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复发风险更高,病情可能更严重。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监护和一般处理:患者需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吸氧,最初几日间断或持续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监护的频率和细致程度可能需要调整,老年患者由于感知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性别方面无特殊差异,但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期可能需要额外关注其身体状态。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吸氧的方式和流量可能需要根据其基础疾病进行调整,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需要注意吸氧浓度和流量的控制。
2.解除疼痛
可选用哌替啶肌内注射或吗啡皮下注射,疼痛较轻者可用罂粟碱或可待因,或再试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时需要密切观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需要避免使用相应过敏的药物。
3.再灌注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直接PCI适用于症状发作12小时内伴有新出现的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虽无症状,但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也可用于溶栓治疗后仍有明显胸痛,ST段抬高无明显降低者。
年龄较小的患者进行PCI治疗时,血管条件相对较好,但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对手术的影响。女性患者在进行PCI时,血管的解剖结构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需要术者更加精细操作。有血管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PCI治疗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在术前进行充分评估。
溶栓疗法: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实施,在症状开始出现后12小时内,越早越好。
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治疗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严格掌握溶栓指征和禁忌证。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禁忌溶栓治疗。
4.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在急性期嚼服,然后长期服用。
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谨慎,可考虑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或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原因,发生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监测大便潜血等情况。
5.消除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应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无效时可改用胺碘酮等;发生心室颤动时,立即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房室传导阻滞发展到二度或三度,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时,需用临时心脏起搏器起搏。
不同年龄患者心律失常的处理药物选择和剂量可能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药物选择和成人有很大差异,需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原则。有心脏起搏器植入史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需要考虑起搏器的功能状态。
6.控制休克
补充血容量,如血容量不足,可用右旋糖酐40或葡萄糖盐水,有条件者可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以指导输液量;应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等;经上述处理仍不能纠正者,应考虑急诊PCI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
老年患者在补充血容量时需要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输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女性患者在休克治疗中,需要考虑其特殊生理时期对血容量补充和药物反应的影响。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右旋糖酐40等药物时需要注意肾功能变化。
7.治疗心力衰竭
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亦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心室的负荷,或用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等。
年龄较小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儿科标准。女性患者在妊娠相关的心力衰竭处理上有特殊要求,需要考虑胎儿的情况。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