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缺钙在临床表现上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等,还有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等;辅助检查包括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测定及骨密度测定等;特殊人群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缺钙情况各有特点。
一、临床表现方面
1.神经精神症状:婴儿缺钙时早期可出现神经精神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躁不安,夜间啼哭,睡眠不安稳等。这是因为钙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抑制作用,缺钙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比如有研究发现,缺钙婴儿相较于正常婴儿,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增多,主要与血钙降低使得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有关。
2.骨骼改变:
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是由于钙缺乏影响了颅骨的骨化过程。医生可触及颅骨变薄,顶骨或枕骨中央部位有乒乓球样的感觉。
方颅:一般在8-9个月以上婴儿出现,表现为额头前凸,头颅变成方盒样。这是因为钙缺乏导致颅骨骨样组织堆积,使得颅骨形态发生改变。
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缺钙婴儿前囟可能增大且闭合时间延迟,这与钙参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囟门的骨化有关。
出牙延迟:婴儿正常出牙时间一般在4-10个月,缺钙婴儿可能出牙延迟,有的可迟至10个月甚至更晚才出牙,这是因为钙是牙齿发育的重要成分,缺乏时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
胸廓畸形:1岁左右婴儿可能出现胸廓畸形,如肋骨串珠,即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或看到钝圆形隆起;肋膈沟,是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鸡胸或漏斗胸等,这些胸廓畸形与钙缺乏影响胸廓的正常发育有关。
二、辅助检查方面
1.血钙测定:血清总钙低于1.85-1.9mmol/L(7.4-7.6mg/dl),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时可考虑缺钙,但单次血钙测定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甲状旁腺激素等的调节,所以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血磷测定:血清磷低于1.29mmol/L(4mg/dl)时也可能提示缺钙,因为钙磷代谢密切相关,钙缺乏常伴随磷代谢的改变。
3.碱性磷酸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这是因为钙缺乏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该指标对早期诊断婴儿缺钙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需排除其他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因素,如骨骼疾病等。
4.骨密度测定:通过骨密度仪检测婴儿骨密度,缺钙婴儿骨密度会降低,能直观反映骨骼的钙含量情况,是较客观的评估婴儿钙营养状况的方法之一,但对于小婴儿操作时需注意安全和舒适。
三、特殊人群考虑
1.母乳喂养婴儿: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钙磷比约为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如果母亲本身缺钙,乳汁中钙含量可能不足,所以哺乳期母亲要注意自身钙的摄入,保证母乳中钙的供应。母乳喂养婴儿若出现上述缺钙表现,需考虑母亲钙摄入情况及婴儿自身钙代谢情况。
2.人工喂养婴儿:配方奶中钙含量相对固定,但要注意配方奶的冲调比例等,若冲调不当可能影响婴儿对钙的摄入。同时,人工喂养婴儿也要关注其是否有缺钙的临床表现,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3.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这类婴儿由于先天储备钙不足,且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对钙的需求相对较多,更容易出现缺钙情况,需密切观察其神经精神症状、骨骼改变等,并且可能需要更早开始补充钙及维生素D等,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在监测和处理时要格外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