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痛经不一定是宫寒,从中医看宫寒致痛经有特定表现但需综合辨证,还有气滞血瘀、湿热瘀阻等其他中医辨证会致痛经;从西医看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前列腺素有关,受多种生活方式影响,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常与年龄、生育史等有关,女性需综合考虑各因素,注意生活调理,不同原因痛经有不同应对方式。
一、从中医角度分析宫寒与痛经的关系
1.宫寒的定义及痛经表现
宫寒是指女性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从中医理论来讲,寒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就会引发痛经。其疼痛特点多为畏寒怕冷,小腹冷痛,热敷后疼痛可缓解,同时可能伴有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且色暗,有血块等表现。不过,中医的辨证需要综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舌苔、脉象等,不能仅依据痛经这一症状就判定为宫寒。
2.其他中医辨证导致痛经的情况
气滞血瘀:女性如果长期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胞宫,也会引起痛经,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等。
湿热瘀阻: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瘀阻胞宫,也会出现痛经,常伴有小腹疼痛拒按,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等症状。
二、从西医角度分析痛经的分类及原因
1.原发性痛经
发病机制:青春期女性在月经初潮后,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加,尤其是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水平升高,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一般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多见于未婚未育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或生育后,症状可能会缓解。
影响因素:生活方式方面,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寒冷刺激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原发性痛经。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女性,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会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加重痛经。
2.继发性痛经
常见疾病及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随月经周期而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盆腔粘连、炎症反应等,导致痛经,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可在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还可能伴有不孕、月经失调等症状。
子宫腺肌病: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也会出血,导致子宫肌层膨胀、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常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
影响因素:继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年龄、生育史、妇科手术史等有关。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分娩等,子宫肌层损伤,更容易发生子宫腺肌病而导致痛经;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从而导致继发性痛经。
对于经常痛经的女性,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果怀疑是宫寒导致的痛经,可到中医门诊进行辨证论治;如果是怀疑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痛经,需要进行妇科检查、B超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同时,无论哪种原因导致的痛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小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经期避免剧烈运动等。对于青春期女性的原发性痛经,可通过心理疏导、适当休息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对于继发性痛经,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