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出生时就因遗传等致气虚;后天饮食不节,如不规律或偏嗜损伤脾胃致气血生化不足;情志失调,长期不良情志影响气机运行损伤脾胃;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安逸致气血耗伤或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减弱;疾病因素,慢性疾病耗伤正气或大病初愈致气虚;年龄因素,小儿脏腑功能不全易气虚,老年脏腑衰退、常有慢病致气虚明显。
后天饮食不节
具体情况:
饮食不规律:长期饥饱失常,如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都会损伤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运化功能失常,无法正常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气血,久而久之便会导致气虚。比如一些人为了减肥长期过度节食,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脾胃得不到充足的滋养,气血生成缺乏原料,易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表现。
饮食偏嗜:过食生冷寒凉之品,会损伤脾胃阳气。生冷食物会抑制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虚寒,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使气血生化不足。例如,长期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等,会使脾胃阳气受损,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同时也会伴随气虚表现,如神疲乏力等。而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湿热,同样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引起气虚。
情志失调
具体情况: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状态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志不舒,如忧思过度,会损伤脾胃。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心脾,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气虚症状。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由于精神长期紧张,思虑过度,易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气虚表现。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长期的不良情志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等功能,与中医所说的气虚状态有一定关联。
劳逸失度
具体情况: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过度会耗伤气血,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容易出现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等。脑力劳动过度则会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因为思考问题过度会消耗心血,同时影响脾胃的运化,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出现头晕、神疲、食欲不振等气虚症状。比如一些长期高强度用脑的上班族,易出现气虚表现。
过度安逸:缺乏适当的运动,会使人体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减弱。“久卧伤气”,长期不运动,气血运行缓慢,脾胃运化无力,也会导致气虚。例如,一些退休后长期缺乏运动的老年人,活动量少,易出现肢体倦怠、气短懒言等气虚表现。
疾病因素
具体情况:某些慢性疾病会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虚。例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长期患病会耗伤肺气,出现气短、咳喘无力等气虚表现;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长期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会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出现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长期心脏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生成,导致心气不足,出现心悸、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此外,大病初愈的人,由于患病过程中正气被耗伤,也会处于气虚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来调养恢复正气。
年龄因素
具体情况:
小儿时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尤其是脾胃功能相对薄弱,容易出现饮食失调等情况,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易出现气虚。同时,小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外邪侵袭,外邪侵袭也会耗伤正气,所以小儿时期气虚较为常见,表现为容易感冒、生长发育迟缓等。
老年时期: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同时正气也逐渐亏虚,容易出现气虚。老年人常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如上述的慢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进一步耗伤正气,使气虚状态更为明显,表现为气短、乏力、畏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