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防治包括基础补钙与维生素D补充,钙日摄入量成人800-1200mg等,维生素D成人400-800国际单位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双膦酸盐类等;生活方式要运动、饮食均衡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儿童青少年各有不同考虑。
维生素D的作用与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成年人一般每日需要400-8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老年人可能需要800-1200国际单位。可以通过晒太阳来合成维生素D,但老年人、肤色较深者、室内工作者等可能存在维生素D合成不足的情况,此时可通过食物(如fattyfish、蛋黄等)或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这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常见的有阿仑膦酸钠等,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情况,但服用时需注意空腹服用、用大量水送服等要求,且有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降钙素类:降钙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从而减少骨量丢失。它还能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对于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能较为适用,有鼻喷剂和注射剂等剂型,鼻喷剂使用相对方便,但可能会有鼻腔刺激等不良反应。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它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在骨骼上表现出雌激素的激动作用,而在乳腺和子宫上表现出雌激素的拮抗作用,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但有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需避免使用。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小剂量使用时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高危骨折的患者,但使用疗程一般有限,且有增加骨肉瘤风险的潜在可能,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和改善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爬楼梯等)和力量训练(如举重、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等)。运动需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对于绝经后女性,运动还可以帮助维持雌激素水平相关的骨骼健康。
饮食:除了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整体的饮食均衡也很重要。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骨骼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减少盐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增加钙的流失。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吸烟会影响骨代谢,过量饮酒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避免跌倒: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较高,因此要采取措施避免跌倒。保持居住环境的光线充足,清除障碍物,地面保持干燥。使用防滑拖鞋等。对于老年人,可考虑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定期进行视力和平衡功能的检查,及时纠正影响平衡的因素,如治疗眼部疾病等。
特殊人群的考虑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疾病等情况。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导致严重的骨折后果。在补充钙和维生素D时,要注意监测血钙、血磷等指标,避免过量补充引起不良反应。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上述的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外,在生活方式上要更加关注骨骼健康。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的内容,但要权衡激素替代治疗的利弊,特别是对于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病史的患者要严格评估禁忌证。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骨质疏松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相关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等)导致的骨质疏松,治疗上要以促进正常生长发育、保证骨骼健康为目标。补充钙和维生素D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合其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对骨骼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