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是中医概念,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有多种证型,与多种因素相关;肾衰竭是西医概念,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致肾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分急慢性,有不同诱因。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严重肾虚可能增加肾衰竭风险,区别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不同。不同人群情况不同,儿童少现肾虚,肾衰竭多由先天或遗传疾病引起;成年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致肾虚可增肾疾病风险,肾衰竭需据病因治疗;老年人易现肾虚,肾衰竭常与基础疾病相关,治疗和护理各有特点。
一、肾虚与肾衰竭的概念区别
肾虚
肾虚是中医的概念,是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中医认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肾虚又分为肾阴虚、肾阳虚等不同证型。例如肾阴虚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肾阳虚常见症状有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等。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劳累过度、年老体衰、房事不节等。
肾衰竭
肾衰竭是西医的概念,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最终导致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由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等)、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肾炎等)、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等)引起;慢性肾衰竭则多由慢性肾脏疾病慢慢发展而来,像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疾病,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肾衰竭。
二、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严重的肾虚若从西医角度看,可能会影响肾脏的一些功能,但一般不会直接等同于肾衰竭。不过长期的肾虚若不加以调理,可能会增加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肾衰竭的发生发展,但这种关联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
区别
发病机制
肾虚主要基于中医理论,是人体自身精气阴阳失调导致肾脏相关功能异常;而肾衰竭是基于西医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性改变,是肾脏的滤过等功能出现严重障碍。
临床表现
肾虚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中医所描述的肾脏相关的精气阴阳不足的症状上,多为全身性的功能失调表现;肾衰竭除了有肾脏本身功能障碍导致的症状,如少尿或无尿、水肿等,还会出现全身多个系统受累的表现,例如消化系统会有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会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表现。
诊断方法
肾虚主要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辨证论治;肾衰竭主要通过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等)来明确诊断。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儿童
儿童时期一般很少出现肾虚的情况,若出现类似肾虚的表现多与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相关,但与肾衰竭关系不大。儿童肾衰竭多由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遗传性肾脏疾病等引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的西医治疗,如对于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导致的肾衰竭可能需要考虑手术等治疗方式,同时要注重儿童的营养支持等综合护理。
成年人
成年人若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肾虚,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频繁手淫等,会增加肾脏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对于成年人肾衰竭,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由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肾衰竭,要控制蛋白尿、血压等;若为急性肾衰竭,要积极去除诱因,如补充血容量纠正肾前性因素等。同时,成年人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肾虚及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
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本身会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容易出现肾虚的表现,如腰膝酸软等。而老年人肾衰竭的发生可能与老年人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相关,如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若控制不佳,容易导致慢性肾衰竭。对于老年肾虚患者,要注重调理,如通过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等方式;对于老年肾衰竭患者,在治疗上要更加谨慎,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注意观察老年人的尿量、水肿等情况,保持电解质平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