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前列腺素等生理因素相关,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病变引起,不一定是宫寒。原发性痛经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缓解,继发性痛经需针对病因治疗。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痛经各有特点及需注意事项,如青春期避免营养不良等,育龄期重视继发性痛经对生育的影响,围绝经期警惕器质性病变。
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或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宫寒的概念与相关特点
宫寒是一种传统中医的说法,一般指子宫因受寒邪而出现功能失调。中医认为,寒邪入侵子宫,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痛经等表现。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宫寒并非一个明确的、可被现代医学精准定义的疾病诊断。
痛经不一定是宫寒
现代医学中,原发性痛经主要是基于前列腺素等生理因素导致,与宫寒并无直接的现代医学关联。而继发性痛经是由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和宫寒的传统概念没有对应关系。虽然有些女性可能会将自己痛经的感受归结为宫寒,但从科学的循证医学角度,不能简单地认为痛经就是宫寒。例如,通过对大量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研究发现,主要是前列腺素等因素起作用,而非寒邪侵袭子宫的因素。对于继发性痛经患者,是因为存在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盆腔内异常生长,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出血等情况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这与宫寒的传统理论没有直接联系。
痛经的科学应对与注意事项
原发性痛经的应对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青春期原发性痛经女性,要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可以通过使用暖宝宝、喝温热的红糖水等方式,但这只是从舒适感角度的辅助措施。同时,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可能对缓解痛经有一定帮助。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子宫收缩和痉挛,缓解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尤其是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女性,要考虑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等因素。
继发性痛经的应对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继发性痛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可能会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GnRH-a等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分泌,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特殊人群痛经的情况
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在生活方式上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节食等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因为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加重痛经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正确认识月经生理现象,避免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加重痛经症状,家长也需要给予青春期女性正确的生理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
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如果出现继发性痛经,要重视,因为可能会影响生育等问题。如果有计划怀孕的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导致的痛经,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备孕前的评估和治疗,以提高受孕几率和保障孕期健康。同时,育龄期女性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
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痛经需要警惕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癌等。因为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一些妇科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如果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痛经,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以排除恶性病变等严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