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缺钙抽搐关键机制是血钙降低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具体表现有局部(手指脚趾、颜面肌肉抽搐)和全身性抽搐,常见原因包括摄入不足(母乳喂养不足、奶粉调配不当)、吸收障碍(消化系统疾病、维生素D缺乏)、生长发育迅速,预防需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保证钙摄入、婴幼儿期合理喂养与充足日照,出现抽搐要保持冷静、及时就医及观察生命体征等。
一、血钙降低引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是小孩缺钙抽搐的关键机制
钙在维持神经肌肉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血钙浓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小孩缺钙时,血钙浓度下降,会使得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异常增高。例如,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容易发生动作电位的发放,进而引起肌肉的异常兴奋收缩,最终出现抽搐症状。
二、小孩缺钙抽搐的具体表现
(一)局部肌肉抽搐
1.手指脚趾抽搐:小孩可能会出现手指脚趾的痉挛性抽搐,表现为手指呈屈曲状,拇指内收,类似“助产士手”,脚趾则呈强直状态。这是因为血钙降低影响了手部和脚部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功能,导致肌肉异常收缩。
2.颜面肌肉抽搐:面部肌肉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口角抽动等表现。婴幼儿时期,由于面部神经肌肉对血钙变化较为敏感,缺钙时更容易出现颜面肌肉的异常抽搐。
(二)全身性抽搐
严重缺钙时,可能会出现全身性的抽搐,表现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性抽搐等。这种全身性抽搐情况较为危急,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这是因为血钙降低波及到了全身的神经肌肉系统,导致全身肌肉的兴奋性极度增高,从而引发强烈的抽搐发作。
三、小孩缺钙的常见原因
(一)摄入不足
1.母乳喂养不足:如果母亲本身缺钙,且母乳喂养时小孩获取的钙量不足,就容易导致小孩缺钙。例如,母亲在孕期没有补充足够的钙,产后乳汁中的钙含量也相对较低,若母乳喂养时间过长且未及时添加辅食,小孩就可能因钙摄入不足而出现缺钙抽搐等情况。
2.奶粉调配不当:对于人工喂养的小孩,若奶粉调配时钙的含量不符合小孩的需求,或者长期饮用钙含量较低的奶粉,也会造成钙摄入不足。比如奶粉中钙磷比例不合适,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
(二)吸收障碍
1.消化系统疾病:小孩若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等,会影响钙的吸收。例如,长期慢性腹泻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钙在肠道内的吸收过程,使得钙的吸收利用减少,进而引起缺钙。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小孩体内维生素D缺乏时,会影响钙的吸收。比如小孩日照不足,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或者患有影响维生素D代谢的疾病,如先天性维生素D代谢异常等,都会导致钙吸收障碍,引发缺钙。
(三)生长发育迅速
小孩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钙,就容易出现相对缺钙的情况。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身体生长发育速度快,骨骼生长需要大量的钙,如果钙的供应不能满足生长需求,就可能引发缺钙相关症状,包括抽搐。例如,一岁以内的婴儿生长迅速,若钙摄入不足,就较易出现缺钙表现。
四、特殊人群(小孩)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预防方面
1.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女性要注意摄入足够的钙,保证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一般建议孕期女性每天钙的摄入量在1000-1200mg左右。可以通过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钙需求。哺乳期女性同样需要保证充足的钙摄入,以维持乳汁中钙的含量,保证母乳喂养的小孩能获取足够的钙。
2.婴幼儿期护理:婴幼儿期要合理喂养,及时添加富含钙的辅食,如蛋黄、虾仁等。同时,要保证小孩有充足的日照时间,每天尽量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
(二)出现抽搐时的处理
当小孩出现缺钙抽搐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将小孩平放,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然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钙等相应的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小孩抽搐的情况、呼吸等生命体征,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在送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小孩的安静,避免过度晃动等刺激,以免加重抽搐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