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质增生是常见骨科疾病,由劳损等致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年龄、慢性劳损等是病因,有局部及神经压迫等表现,通过X线等检查诊断,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要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选合适枕头预防,特殊人群需关注颈椎保健。
一、颈椎骨质增生的定义
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又称颈椎骨刺,是颈椎椎体边缘由于长期慢性损伤引起的骨质增生性改变,属于人体的一种代偿性生理反应。当颈椎椎体受到劳损、创伤、退变等因素影响时,为了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机体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在椎体边缘形成新生骨组织,即骨质增生。
二、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会发生退变,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稳定性下降,从而容易诱发骨质增生。一般30岁以后颈椎就开始出现退变相关变化,50岁左右人群中较为常见。
2.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是重要诱因,如长时间低头工作(像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伏案、学生长时间低头看书等)、长期低头玩手机、睡高枕等,这些不良姿势会使颈椎长期处于非正常应力状态,加速颈椎的退变和骨质增生的形成。
3.颈椎外伤:急性颈部外伤可能会导致颈椎椎体、椎间盘等结构损伤,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引发骨质增生。例如车祸中颈部受到撞击、运动时颈部受伤等情况。
4.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性椎管狭窄的人群,颈椎承受应力相对较大,更容易出现退变,进而诱发骨质增生。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颈部疼痛:多为慢性反复发作的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劳累、受凉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颈部活动受限:由于骨质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导致颈部肌肉紧张、痉挛,从而使颈部活动范围减小,严重时转头困难。
2.神经压迫症状
神经根型:如果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如手指麻木、握力减退等,症状可因颈部活动而加重。
脊髓型:当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时,会出现四肢乏力、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精细动作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大小便失禁。
交感神经型:骨质增生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慌、胸闷等交感神经紊乱的症状。
椎动脉型:增生的骨质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头晕、眩晕,甚至猝倒。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颈椎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显示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大小以及对周围组织(如神经、脊髓、椎动脉等)的压迫情况,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可以观察颈椎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脊髓受压、神经根受刺激等情况,是评估脊髓型颈椎病等的重要检查手段。
五、治疗与预防
1.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姿势调整: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定时改变颈部姿势,适当休息,可缓解颈部肌肉疲劳,减轻症状。
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热敷、按摩、针灸等。颈椎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脊髓等的压迫;热敷、按摩、针灸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用于神经受压出现麻木等症状的情况,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如脊髓型颈椎病出现进行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去除增生的骨质等解除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
3.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时,都要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避免长时间低头。例如使用电脑时保持屏幕与眼睛水平,座椅高度合适使颈部处于舒适位置。
适度颈部锻炼:进行一些适合颈椎的锻炼,如颈部的伸展、旋转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幅度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损伤颈椎。常见的有“米字操”等,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
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要适宜,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材质要舒适,能起到支撑颈部的作用,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一般较少出现颈椎骨质增生,但如果有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等情况也需关注;孕妇由于身体生理变化,颈部负担加重,要特别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颈部舒缓运动;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更要注重颈椎的保养,定期进行颈部健康检查,一旦出现颈部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家属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协助其进行颈部保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