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韧带拉伤需分急性期处理、评估损伤程度、康复治疗、就医指征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急性期要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评估分轻中重;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出现严重肿胀、畸形等要就医;儿童、老年人、运动员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发生关节韧带拉伤后应立即停止导致受伤的活动,让受伤关节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若因跑步导致膝关节韧带拉伤,应马上停止跑步,坐下或躺下休息。
2.冷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以踝关节韧带拉伤为例,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敷在踝关节处。
3.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关节进行加压包扎,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减轻肿胀,但包扎力度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比如手腕韧带拉伤,用弹性绷带进行适度加压包扎。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例如小腿韧带拉伤,可在休息时用枕头将小腿垫高。
二、评估损伤程度
1.轻度拉伤:受伤部位仅有轻微疼痛、肿胀不明显,关节活动受限较轻,不影响正常行走等基本活动。通过体格检查,可见局部轻度压痛,无明显畸形。
2.中度拉伤:受伤部位疼痛较为明显,肿胀较明显,关节活动时有明显受限,可能出现局部淤血。体格检查可发现压痛较明显,关节稳定性稍有下降,但无明显的关节异常活动。
3.重度拉伤:受伤部位剧烈疼痛,肿胀严重,可能出现明显畸形,关节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出现关节异常活动。例如膝关节韧带重度拉伤时,可能出现膝关节明显变形,无法正常屈伸。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受伤后1-2周)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可耐受的范围内进行受伤关节的小幅度屈伸等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比如肩关节韧带拉伤,可进行缓慢的前屈、后伸等活动,每天多次,每次活动次数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受伤部位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例如大腿韧带拉伤时,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2.中期康复(受伤后2-6周)
关节活动度进一步训练:增加受伤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主动或助力的关节活动。如踝关节韧带拉伤,可在家人帮助下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活动,活动幅度逐渐加大。
渐进性抗阻训练:使用较轻的阻力进行受伤部位周围肌肉的抗阻训练,逐步增加肌肉力量。例如腿部韧带拉伤,可使用弹力带进行腿部肌肉的抗阻伸展训练。
3.后期康复(受伤6周以后)
全面关节活动度和力量训练:恢复受伤关节正常的关节活动度,进行全面的肌肉力量训练,包括等张收缩等训练方式,使肌肉力量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例如进行跑步、跳跃等模拟正常运动的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通过平衡板、闭目站立等训练方式,恢复受伤关节的平衡和本体感觉,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比如进行单腿站立训练,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难度。
四、就医指征
1.严重肿胀:受伤后肿胀迅速加重,范围不断扩大,可能提示韧带损伤较严重,需及时就医。
2.明显畸形:受伤关节出现明显畸形,可能存在韧带完全断裂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
3.关节异常活动:受伤关节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如膝关节韧带拉伤后出现异常的前后或内外翻活动,需尽快就医。
4.持续剧烈疼痛:疼痛持续不缓解,即使采取休息、冷敷等措施后疼痛仍无明显减轻,应及时就医。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关节韧带拉伤后,由于其骨骼和韧带处于发育阶段,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重视。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受伤关节的情况,按照康复计划逐步进行康复训练,且儿童期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的康复方法,如上述的休息、冷敷、康复训练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发育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关节韧带拉伤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在处理时要更加谨慎,冷敷时间不宜过长,加压包扎力度要适中,康复训练要缓慢渐进,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老年人常见并发症,康复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营养,尤其是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骼健康的营养素。
3.运动员:运动员关节韧带拉伤后,需要更专业和系统的康复治疗,以尽快恢复到运动状态。康复过程中要注重运动专项能力的恢复,在康复后期要进行模拟专项运动的训练,确保恢复后能够安全重返赛场,同时要注意保护受伤关节,避免在康复不完全的情况下过早恢复高强度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