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是中医概念,指气与血两者都不足,由先天体质虚弱、饮食不调等引起,表现有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面色皮肤异常及精神状态问题,靠中医四诊合参诊断;贫血是西医血液学概念,因红细胞生成减少等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有全身、面色皮肤等表现,通过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穿刺等明确病因和类型,两者在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因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范畴
气血不足: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气与血两者都不足。气在中医里有推动、温煦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多因先天体质虚弱、饮食不调、情绪波动大、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涉及整体的脏腑功能、气血生成与运行等方面的失调。
贫血:是西医的血液学概念,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通常依据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来诊断,多由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或失血等原因导致。
二、临床表现差异
气血不足的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常感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活动后上述症状多加重,这是因为气的推动功能减弱,无法很好地推动身体机能运作。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气血不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生长迟缓等;老年人气血不足则更易感觉虚弱、不耐劳作。女性因生理特点,若气血不足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如月经量少、色淡等,与气血不足导致血海空虚有关。
面色与皮肤: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皮肤干燥、粗糙,这是由于血不能充分滋养面部和肌肤所致。例如长期气血不足的人,皮肤缺乏光泽,像枯萎的树叶一样缺乏生机。
精神状态:容易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因为脑窍失养。比如上班族长期气血不足可能会在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贫血的表现
全身症状:常见的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贫血,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除了上述表现,还可能有异食癖等特殊表现,这与铁缺乏影响神经功能有关;而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除了一般贫血表现外,还可能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是因为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影响了消化系统细胞的代谢。老年人贫血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心脑血管疾病,如本身有冠心病的老人,贫血时心肌缺血缺氧加重,会使心绞痛发作更频繁。
面色与皮肤:面色苍白是贫血较典型的表现,睑结膜、甲床等部位也会呈现苍白状态。长期慢性贫血患者皮肤可能会变得粗糙、皲裂等,这与贫血导致皮肤营养障碍有关。
其他系统表现: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加快;消化系统会有消化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腹胀等;泌尿系统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等情况,这是因为贫血时肾脏灌注不足。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
气血不足相关中医检测(宏观层面):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辅助判断气血不足,如望诊可见面色、舌苔等异常,切诊时脉象可能细弱等,但这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
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首要检查项目。其中血红蛋白(Hb)浓度是重要指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可诊断为贫血。还可通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等指标进一步评估贫血的程度和类型。例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降低;巨幼细胞贫血时,MCV、MCH升高,红细胞呈大细胞性。
生化检查:可检测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叶酸等指标来明确贫血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铁蛋白降低;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血清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低于正常范围。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也有助于排查贫血是否由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他疾病引起。老年人贫血时进行生化检查需要更关注肝肾功能的基础状态,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本身有所减退,在分析指标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对指标的影响。
四、病因差异
气血不足的病因
先天因素:部分人群先天体质虚弱,脏腑功能不完善,气血生成相对不足。例如一些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出生后可能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等,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无源。比如儿童长期不爱吃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容易出现气血不足;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减退,饮食过于精细,也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导致气血生成不足。
情绪因素: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容易出现肝郁气滞,影响气血的正常代谢,导致气血不足。
过度劳累:过度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耗伤气血。比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长期过度劳累,容易出现气血不足;学生长期熬夜学习,脑力消耗过度,也会导致气血不足。
贫血的病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全血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内纤维组织增生,破坏了骨髓的正常造血微环境,影响血细胞的生成。
造血原料缺乏: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导致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影响DNA的合成,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红细胞破坏过多
免疫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
非免疫性因素: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膜结构异常,容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某些感染、药物等也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如疟疾感染时,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失血
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等,短期内丢失大量血液,导致红细胞减少,引起贫血。
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慢性出血(胃溃疡、痔疮出血等)、月经过多等,长期少量失血,逐渐导致贫血。
五、诊断方法差异
气血不足的诊断:主要依据中医的四诊合参,通过医生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气血不足。例如患者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脉细弱等表现,且排除了其他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可考虑为气血不足。
贫血的诊断:首先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然后进一步通过生化检查、骨髓穿刺等检查来明确贫血的病因和类型。例如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的造血情况,有助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贫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诊断贫血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儿童的贫血病因可能与生长发育需求大、感染等因素相关,诊断时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感染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气血不足和贫血在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因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中医和西医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认识和判断,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分析,以准确区分两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