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或气虚可采取饮食调理、运动调理、生活习惯调整、药物调理等方法治疗。
1.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或气虚者饮食需遵循“健脾益气、温养脾胃”原则。宜多食性平味甘的食材,如山药能补脾养胃、益肾固精,小米可健脾和胃,莲子能补脾止泻、益肾固涩,南瓜可补中益气。需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寒性水果,以防损伤脾阳;同时忌油腻、辛辣之物,以免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2.运动调理
中医主张“动则生阳”,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与肺主气的能力,改善气虚症状。推荐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能调和气血、健脾益气,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激发脾胃阳气;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招式,可直接疏通脾胃经络,增强脾胃运化;散步则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避免久坐导致气血瘀滞,加重脾虚气虚。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
3.生活习惯调整
中医强调“顺时养生”与“养神护脾”,脾虚或气虚者需注重生活习惯的调摄。首先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会耗伤肝血,进而影响脾的运化与气血生成;其次要注意保暖,尤其腹部保暖,脾喜温恶寒,受寒易致脾阳不振,加重脾虚;此外,需保持情绪平和,中医认为“思虑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脾胃运化,日常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疏肝理气,间接养护脾胃。
4.药物调理
脾虚为主者,如果伴食少、腹胀、便溏,常用四君子丸等药物治疗,可健脾益气;气虚明显者,如伴乏力、气短、易感冒,可选用玉屏风丸等药物,能益气固表、补中益气。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