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钙会在骨骼、肌肉神经及其他方面出现多种症状,婴儿时期有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闭合延迟、易惊夜啼、多汗等,幼儿及儿童时期有出牙晚、胸廓畸形、O型或X型腿、生长痛、肌张力低下等,还可能影响免疫力和智力发育,母乳喂养婴儿可能因母亲缺钙、人工喂养婴儿可能因奶粉问题、幼儿儿童可能因挑食偏食缺钙,家长需关注孩子生长发育,及时就医检查处理。
一、骨骼方面的症状表现
(一)婴儿时期
1.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大的婴儿,这是由于缺钙导致颅骨骨化不全。医生用手指轻压婴儿顶骨或枕骨中央部位,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因为婴儿的颅骨正在发育阶段,钙是颅骨骨化的重要原料,缺钙会影响颅骨的正常骨化过程。
2.方颅:一般在8-9个月以上的婴儿常见,表现为头颅双侧额骨、顶骨骨样组织堆积,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盒样头型。这是因为钙缺乏影响了颅骨的正常形态发育,使得颅骨的生长出现异常的骨质增生。
3.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缺钙婴儿前囟可能延迟至2-3岁闭合。前囟是颅骨之间的缝隙,钙参与了颅骨的骨化融合过程,缺钙会使这个融合过程延缓。
(二)幼儿及儿童时期
1.出牙晚:正常婴儿4-10个月开始出牙,缺钙儿童可能1岁左右才出牙,甚至更晚。牙齿的发育需要钙的参与,钙是牙齿牙釉质等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钙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时间。
2.鸡胸、漏斗胸: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出现胸廓畸形,鸡胸表现为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中下部向内凹陷,呈漏斗状。这是因为钙缺乏影响了胸廓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胸廓形态异常。
3.O型腿或X型腿:学走路后的儿童,缺钙可能导致下肢骨骼发育异常,出现O型腿(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或X型腿(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钙是维持骨骼正常形态和强度的重要元素,缺乏时骨骼的硬度和韧性下降,在身体重量和行走等力学作用下容易出现畸形。
二、肌肉神经方面的症状表现
(一)婴儿时期
1.易惊、夜啼:缺钙婴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夜间睡眠不安稳,容易惊醒、哭闹。这是因为钙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调节作用,血钙降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婴儿就会出现睡眠不宁的情况。
2.多汗:尤其在夜间睡眠时头部多汗,与室温无关。因为缺钙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多。
(二)儿童时期
1.生长痛:部分儿童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多发生在夜间,疼痛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这可能与缺钙导致肌肉痉挛有关,因为钙参与肌肉的收缩舒张调节,缺钙时肌肉容易发生痉挛,从而引起疼痛。
2.肌张力低下:大一点的儿童可能表现为肌肉力量较弱,坐、站、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钙对于维持肌肉的正常张力有重要作用,缺钙会使肌肉张力降低,影响运动功能的发育。
三、其他方面的症状表现
(一)免疫力方面
缺钙可能影响儿童的免疫力,使儿童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为钙参与了免疫系统相关细胞的功能调节,钙缺乏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儿童抵御病菌的能力减弱。
(二)智力发育方面
虽然不是直接的缺钙典型症状,但有研究表明,长期严重缺钙可能会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钙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中也有一定作用,充足的钙有助于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发挥。
对于婴儿来说,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缺钙,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奶粉中钙含量不足或钙磷比例不合适,也容易导致缺钙。幼儿和儿童如果挑食、偏食,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深色蔬菜等)不足,也容易出现缺钙症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孩子有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血钙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缺钙,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