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皮肤黄染程度要从头部开始依次看各部位,注意早产儿特殊情况;观察黄疸进展速度要隔段时间用同样光线观察,关联日龄;观察一般状况包括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及体温呼吸等;观察大便小便颜色,大便变浅或灰白、小便浓茶色需重视。
观察部位:可从头部开始,依次观察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及手足心。一般来说,面部皮肤轻微黄染时血清胆红素浓度约为51.3~102.6μmol/L;躯干部皮肤黄染时,血清胆红素浓度大约在102.6~171μmol/L;当四肢及手足心都出现黄染时,血清胆红素浓度常超过171μmol/L。对于新生儿而言,不同日龄的正常黄疸范围不同,出生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应小于102.6μmol/L,出生48小时内应小于153.9μmol/L,出生72小时内应小于205.2μmol/L等。
特殊情况考虑:早产儿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弱,所以即使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足月儿的正常范围,也可能出现黄疸相对明显的情况。比如孕周较小的早产儿,出生后黄疸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而且消退时间也会相对延迟,这就需要更密切地观察其皮肤黄染情况。
观察黄疸进展速度
时间间隔测量:可以每隔一定时间(如8~12小时)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观察皮肤黄染情况。如果发现黄染部位迅速向远端蔓延,比如从面部快速波及到全身,或者同一部位黄染程度在短时间内明显加重,像原本面部只是轻微黄染,间隔8小时后面部黄染范围扩大且颜色明显加深,这往往提示黄疸进展较快。对于新生儿,尤其是出生后黄疸出现时间较早的情况,要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因为病理性黄疸通常进展速度较快。
与日龄关联:不同日龄黄疸进展速度正常范围不同。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明显加重,就需要高度重视。例如出生后12小时内面部黄染范围就从眼周扩展到整个面部,并且颜色较之前加深,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评估。
观察一般状况
精神状态:正常新生儿精神状态较好,表现为反应灵敏,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反应,如听到声音会有眨眼等动作。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同时,精神萎靡,总是嗜睡,唤之不醒,或者烦躁不安,频繁哭闹且不易安抚,可能提示黄疸情况较为严重,胆红素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处理。比如早产儿本身神经系统发育更不完善,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情况的风险更高,若出现精神状态异常,更要立刻进行评估和干预。
吃奶情况:正常新生儿吃奶有力,吸吮反射良好。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吃奶量明显减少,或者吸吮无力,拒奶,这可能是因为黄疸影响了新生儿的身体状况,需要关注黄疸与吃奶情况的关系。例如新生儿出生后黄疸逐渐加重的同时,吃奶量较出生早期明显减少,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胆红素升高影响胃肠道功能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胆红素水平等指标。
体温、呼吸等:观察新生儿体温是否正常,呼吸是否平稳。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时伴有体温异常(如体温过高或过低)、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等情况,也可能是黄疸合并了其他问题,需要综合判断。比如新生儿感染时可能既出现黄疸,又伴有体温异常和呼吸改变,这就需要详细检查明确病因。
观察大便和小便颜色
大便颜色:正常新生儿胎便为墨绿色,随后逐渐转变为黄色。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后,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这可能提示胆道梗阻等问题,因为胆道梗阻会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使得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从而大便颜色变浅。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如果大便颜色异常变浅,要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需要及时就医。
小便颜色:正常新生儿小便颜色较浅,呈淡黄色。如果新生儿出现黄疸后,小便颜色明显加深,如呈浓茶色,可能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经肾脏排泄时使小便颜色改变。比如溶血性黄疸时,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胆红素,经肾脏排出时可使小便颜色加深,这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检查胆红素等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