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有典型与不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重压榨性等疼痛超30分钟,休息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伴多种症状,不典型症状如老年、糖尿病患者易被忽视;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及动态演变,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心肌损伤标志物中CK-MB发病3-8小时开始升高,肌钙蛋白更特异且发病时间、恢复时间不同;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不同人群检查需综合考虑。
一、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
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程度较重,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而女性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部分患者可伴有呼吸困难、乏力、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时更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2.不典型症状
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痛觉神经敏感性降低,不典型症状更为常见。另外,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常以乏力、胸闷等非典型表现为主,需要特别注意。
二、心电图表现
1.特征性改变
急性期可见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年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可能相对更典型,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肌肥厚等基础情况,影响心电图的典型表现。
2.动态演变
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高尖T波,数小时后ST段抬高逐渐明显,随后出现病理性Q波,ST段逐渐回降,T波倒置加深,随后T波逐渐变浅。在病情观察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以监测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人群,心电图的动态观察更为重要。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发病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梗死的范围相关。不同年龄的人群,CK-MB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的CK-MB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差异。女性在生理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CK-MB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其诊断价值主要基于升高的程度和动态变化。
2.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是更具特异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发病3-4小时开始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到高峰,7-10天恢复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10-14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对心肌坏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的生理变化,肌钙蛋白的检测结果仍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而对于儿童患者,肌钙蛋白的检测也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但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如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等。对于评估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以及心功能有重要价值。不同性别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女性的心脏相对较小,超声心动图的图像解读需要结合性别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存在心脏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影响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情况的评估准确性,需要综合分析。
2.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闭塞等病变,明确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对于有复杂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长期吸烟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肝肾功能等,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造影剂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