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是因维生素K缺乏致体内相关凝血因子活性低下的自限性出血病,发病机制与维生素K来源不足及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有关,有早发型、经典型、晚发型等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孕期及新生儿期采取预防措施,治疗需给予维生素K1并视情况支持治疗,早产儿、母乳喂养儿、有慢性疾病或长期全静脉营养的婴儿需特殊注意。
一、定义
新生儿出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体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低下引起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1.维生素K来源不足
孕期:孕期母亲体内维生素K通过胎盘转运量较少,胎儿肝内储存量低。例如,母亲饮食中维生素K摄入不足时,会影响胎儿体内维生素K的储备。
新生儿自身:新生儿出生时肠道菌群尚未建立,肠道合成维生素K较少;且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相对较低,若新生儿以母乳喂养为主,而母亲维生素K摄入不足时,更容易导致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缺乏。
2.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维生素K是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过程中羧化酶的辅酶,缺乏维生素K时,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正常羧化,导致其活性降低,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出血。
三、临床表现
1.早发型
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病,常见于早产儿,可表现为脐带残端出血、胃肠道出血(呕血或黑便)、颅内出血等,病情较重,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2.经典型
生后2-7天发病较为多见,以胃肠道出血最为常见,如呕血、黑便,也可出现皮肤出血点、脐带残端出血等,一般出血程度较轻,多数可自行缓解。
3.晚发型
多见于生后2周至3个月的婴儿,常见于单纯母乳喂养、慢性腹泻、接受长期全静脉营养而未补充维生素K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可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惊厥、前囟隆起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且存活者可能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母亲孕期维生素K摄入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出生后健康状况等。
2.实验室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降低。
维生素K水平测定:血浆维生素K水平降低可协助诊断,但由于维生素K水平在体内波动较大,其诊断价值有限。
凝血酶原诱导的蛋白测定:是诊断新生儿出血症的特异性指标,维生素K缺乏时该蛋白水平升高。
五、预防措施
1.孕期预防:孕妇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豆类、肉类等,以增加体内维生素K的储备,保证胎盘转运给胎儿足够的维生素K。
2.新生儿预防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应保证自身维生素K的充足摄入,同时,出生后常规给予新生儿维生素K1注射,一般生后1次肌内注射维生素K11-2mg,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配方奶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K,若能保证配方奶的合理喂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但仍建议按照医嘱补充维生素K。
六、治疗方法
一旦怀疑新生儿出血症,应立即给予维生素K1治疗,一般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维生素K11-2mg,出血症状通常可在数小时内改善,凝血因子活性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有明显出血的新生儿,如严重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除补充维生素K外,还需根据出血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输血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肝内储存维生素K更少,肠道菌群更难建立,发生新生儿出血症的风险更高,因此更应重视出生后维生素K的补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维生素K的预防注射,并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出血情况。
2.母乳喂养儿:母乳喂养儿依赖母亲的维生素K摄入情况,若母亲维生素K摄入不足,会影响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此类婴儿应严格按照要求补充维生素K,同时母亲应注意自身饮食中维生素K的摄入,保证母乳中维生素K的充足。
3.有慢性疾病或长期全静脉营养的婴儿:这类婴儿由于基础疾病或营养方式的影响,更容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相关的新生儿出血症,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定期补充维生素K,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营养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