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可通过临床观察法、经皮胆红素测定法、血清胆红素测定法检查。临床观察法选部位并依日龄定观察频率;经皮胆红素测定法要正确操作及注意相关事项;血清胆红素测定法需采集静脉血并依日龄等判断结果,特殊人群黄疸监测更严格,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一、临床观察法
1.观察部位选择
对于足月儿,通常先观察面部皮肤颜色,然后逐渐向下观察躯干、四肢皮肤。对于早产儿,观察范围可适当扩大,包括手掌和足底。因为新生儿黄疸一般从头面部开始出现,然后向四肢蔓延,通过观察不同部位皮肤黄染情况可以初步判断黄疸程度。例如,当面部皮肤轻度黄染时,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在68-102μmol/L(4-6mg/dl)左右;躯干皮肤出现黄染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多在102-171μmol/L(6-10mg/dl);四肢皮肤黄染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达到171-221μmol/L(10-13mg/dl);手掌和足底出现黄染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往往超过221μmol/L(13mg/dl)。
2.观察频率
对于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需要每1-2小时观察一次皮肤黄染情况,因为早期新生儿黄疸进展较快。出生后24-48小时的新生儿,可每2-4小时观察一次。出生48小时以后的新生儿,可根据黄疸进展情况适当延长观察间隔,但一般也需要每4-6小时观察一次,直到黄疸消退。这是因为不同日龄的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不同,早期黄疸变化速度差异较大,通过频繁观察能及时发现黄疸异常变化。
二、经皮胆红素测定法
1.操作方法
首先清洁新生儿待测部位皮肤,一般选择前额、面颊等部位。然后将经皮胆红素检测仪的探头轻压在皮肤表面,仪器会通过测定皮肤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值来估算血清胆红素浓度。操作时要注意探头与皮肤紧密接触,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正常足月儿经皮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15mg/dl(257μmol/L),但不同日龄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日龄来判断检测结果是否正常。
2.注意事项
对于皮肤颜色较深的新生儿,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时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而且经皮胆红素测定法只是一种筛查手段,不能完全替代血清胆红素测定。如果经皮胆红素测定值较高,需要进一步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来明确诊断。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校准,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因为仪器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对黄疸判断的准确性。
三、血清胆红素测定法
1.标本采集
一般采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对于新生儿,通常选择头皮静脉或者足跟静脉采血。采血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例如,采集足跟静脉血时,需要先用75%酒精消毒足跟部位,然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采血。采血后要妥善处理血标本,尽快送往实验室检测,以保证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结果判断
血清总胆红素是判断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不同日龄、不同胎龄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有不同的正常范围。足月儿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总胆红素应小于102μmol/L(6mg/dl),24-48小时应小于153μmol/L(9mg/dl),48-72小时应小于205μmol/L(12mg/dl);早产儿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总胆红素应小于137μmol/L(8mg/dl),24-48小时应小于205μmol/L(12mg/dl),48-72小时应小于260μmol/L(15mg/dl)。如果血清总胆红素超过相应日龄和胎龄的正常范围,则提示存在黄疸异常,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结合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比例等情况,可以帮助判断黄疸是溶血性、肝细胞性还是梗阻性等类型,例如溶血性黄疸时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梗阻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等。
在检查新生儿黄疸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生儿的日龄、胎龄等因素,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胆红素代谢功能更不完善,黄疸监测要更加频繁和严格,一旦发现黄疸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