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值达300多μmol/L较严重,易致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可能性小)、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肠肝循环增加等病理性因素引起,需立即就医,医生会采取光疗、换血疗法等,同时寻找病因治疗,家长要密切观察并配合治疗护理以降低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
一、新生儿黄疸300多的严重性
新生儿黄疸值达到300μmol/L(不同检测方法参考值略有差异,以血清总胆红素为例)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一般来说,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值超过205μmol/L时就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300多μmol/L远高于此临界值,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较大。胆红素脑病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中毒变性,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后续可能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遗留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可能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部分早产儿或一些足月儿可能存在生理性黄疸相对较重的情况,但一般生理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值不会超过221μmol/L(早产儿可稍高,一般不超过257μmol/L),而300多μmol/L明显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单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可能性较小。
(二)病理性因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如分娩时脐血结扎延迟、双胎输血等情况可导致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较为常见,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胆红素产生过多,导致黄疸加重。
感染: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等,细菌及其毒素可加速红细胞破坏,同时感染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胆红素水平升高。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低下: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可导致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差: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是参与胆红素结合的重要酶,新生儿肝脏中UGT活性不足,可影响胆红素的结合过程,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新生儿肝脏排泄胆红素的能力相对较弱,若存在肝脏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可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3.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经肠道重吸收进入肝脏,增加了肠肝循环,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三、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新生儿黄疸值达到300多μmol/L,应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一)光疗
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蓝光照射,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一般会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暴露皮肤,但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
(二)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血清总胆红素达到换血指征时,会进行换血疗法。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胆红素,可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在严重黄疸情况下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重要措施。
(三)寻找病因并治疗
医生会积极寻找引起黄疸的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血型不合引起的,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免疫治疗等;如果是感染引起的,会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皮肤黄染进展等。一旦发现黄疸异常加重或出现拒奶、嗜睡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配合治疗,在光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换血治疗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等。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黄疸300多的情况较为危急,需要家长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的健康,降低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