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病理性和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达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2周,早产儿3-5天出现,5-7天达峰,7-9天消退,最长延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221μmol/L,早产儿不超257μmol/L;病理性黄疸由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引起,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3-4天出现,与母乳喂养不足有关)和晚发型(1周左右出现,2-3周达峰,可持续1-3个月),早发型增母乳喂养量可减轻,晚发型停母乳后黄疸减轻再喂可能复发但程度减轻,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据类型程度采取相应措施,特殊人群更要加强监测护理。
特点:一般情况良好,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
发生原因及机制
胆红素生成过多: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如母-胎输血、胎-胎输血等,使红细胞计数增多,破坏增加,胆红素产生过多;血型不合溶血病,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被母体抗体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同时感染可影响肝脏功能,使胆红素代谢异常;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等可使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喂养相关的母乳性黄疸,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有关,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与母乳喂养不足有关,晚发型一般认为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有关,导致肠道重吸收胆红素增加。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低下,如缺氧、酸中毒等可抑制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多由遗传因素或某些疾病引起,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降低或缺乏;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可因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导致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受影响,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胆汁排泄障碍:多见于新生儿肝炎,如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引起肝细胞损害,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先天性胆道闭锁,胆道发育异常,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遗传代谢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也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堆积。
特点: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黄疸程度较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母乳性黄疸
分类及特点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3-4天出现黄疸,与母乳喂养不足有关,由于摄入不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重吸收增多。一般血清胆红素峰值足月儿约为171-290μmol/L(10-17mg/dl),早产儿稍高。增加母乳喂养次数和量后,黄疸可明显减轻。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多于生后1周左右出现,2-3周达高峰,然后逐渐消退,可持续1-3个月。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257μmol/L(15mg/dl),但也有个别超过342μmol/L(20mg/dl)。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停止母乳喂养3-5天后黄疸明显减轻,若再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再次出现,但一般程度较前减轻。
对于新生儿黄疸,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根据黄疸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措施。生理性黄疸一般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需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光疗等。对于母乳性黄疸,若胆红素水平不是特别高,可继续母乳喂养并密切观察;若胆红素水平较高,可暂停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同时,要关注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吃奶、反应等,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更要加强监测和护理,因为他们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相对更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