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心电图基本表现为提前出现无相关P波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代偿间歇完全及ST-T与主波方向相反,不同类型有单源形态一致、多源形态不同、成对连续出现、并行心律间距倍数伴融合波等特点,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鉴生理性、老年人关联基础病、女性与特殊生理时期相关,临床意义上偶发多无意义,频发警惕心脏疾病,伴器质性病变需结合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一、室性早搏心电图的基本表现
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这是室性早搏区别于其他早搏的重要特征,正常窦性心律的P波规律出现,而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提前发放冲动,导致QRS波群提前出现且前面无对应的窦性P波。
2.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由于室性早搏的激动起源于心室,传导途径与正常窦性激动不同,导致心室除极顺序异常,从而使QRS波群形态发生改变,时限增宽。
3.代偿间歇完全:即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这是因为室性早搏发生时,心室的异位激动并未传入窦房结,不影响窦房结的正常节律,所以早搏前后的窦性心律间距呈现完全代偿的情况。
4.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室性早搏引起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异常,导致ST段和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形成继发性ST-T改变。
二、不同类型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1.单源性室性早搏:同一导联内室性早搏的形态一致,提示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同一部位,其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形态相同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ST-T改变方向一致。
2.多源性室性早搏: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不同的室性早搏,说明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不同部位,心电图上可见多种形态的宽大畸形QRS波群提前出现,前无相关P波,且ST-T改变形态各异。
3.成对室性早搏:连续出现两个提前的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连续两个形态相同或不同的宽大畸形QRS波群提前出现,前无相关P波,其后常伴有完全代偿间歇。
4.室性并行心律:心电图表现为室性早搏的间距有倍数关系,且可见室性融合波。室性并行心律是由于心室存在一个保护性传入阻滞,使异位起搏点能规律地自行发放冲动,与窦性冲动形成竞争,导致室性早搏间距呈倍数关系,同时可出现室性融合波,即部分窦性激动与异位激动共同激动心室形成的QRS波群。
三、特殊人群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1.儿童室性早搏:需注意与生理性情况鉴别,儿童生理性室性早搏多为单源、偶发,心电图QRS波群畸形程度相对较轻,常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睡眠不足等因素相关,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即可,若为病理性室性早搏则需结合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2.老年人室性早搏:可能与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相关,心电图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导致的心肌损害有关,常伴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改变,需结合临床病史(如是否有胸痛、心悸等症状,是否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等)综合判断,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
3.女性室性早搏: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有不同表现,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肌电活动,妊娠期间心脏负荷增加也可能导致室性早搏发生,需考虑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同时结合患者具体生理状态评估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
四、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的临床意义
1.偶发室性早搏(如≤5次/分钟):可能见于正常人,多无临床意义,常见于健康人因劳累、饮酒、咖啡等因素诱发,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心电图即可。
2.频发室性早搏(如≥5次/分钟):需警惕可能存在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此时心电图上室性早搏数量较多,可能伴有ST-T改变、QRS波群形态明显异常等,需进一步完善心脏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明确病因。
3.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QRS波群增宽明显等,需结合患者基础心脏病情况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如针对冠心病给予改善心肌供血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临床指南,避免不当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