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需从孕期预防,如针对母婴血型不合等加强监测及孕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出生后尽早开奶、注意保暖;护理中要观察病情、进行光照护理和日常护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需更精细护理,以降低黄疸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
一、预防方面
(一)孕期预防
1.对于有新生儿黄疸风险的孕妇,如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孕期应加强监测。母婴血型不合主要是指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通过定期检测孕妇血清中的抗体效价等指标,若发现抗体效价有升高趋势,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调理等,但需基于科学研究依据进行合理操作,以降低胎儿发生新生儿黄疸的风险。
2.孕妇在孕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避免吸烟、饮酒以及接触化学毒物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可能性。
(二)新生儿出生后预防
1.尽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母乳喂养,一般建议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养。早期喂养可以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有助于胎便排出,而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胎便排出不及时会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的风险。研究表明,尽早开奶能够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2.注意保暖: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5℃之间。低体温会影响新生儿的代谢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增加黄疸发生的几率。可以通过使用保暖箱、合适的衣物等方式来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
二、护理方面
(一)病情观察
1.皮肤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程度。一般从面部开始,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如果黄染仅局限于面部,为轻度黄疸;若蔓延至躯干,为中度黄疸;若蔓延至四肢手心、足心,则为重度黄疸。通过观察皮肤黄染情况,可以初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精神状态观察:关注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如吃奶情况、反应是否灵敏等。如果新生儿出现嗜睡、拒奶、反应迟钝等情况,可能提示黄疸程度较重,胆红素可能已经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就医。
(二)光照护理
1.光照设备选择:如果新生儿需要进行光照治疗,应选择合适的光照设备,如蓝光治疗仪等。蓝光波长在425-475nm之间,对胆红素的分解作用较好。
2.光照方法:将新生儿脱光衣服,用黑色眼罩保护双眼,会阴部用尿布遮盖,然后放置在蓝光治疗仪下进行照射。照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可通过调节箱温等方式,一般保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为宜。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因为光照会使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增加,所以要适当喂养或补充水分。
(三)日常护理
1.喂养护理:继续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增加喂养次数,一般每天喂养8-12次以上,以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对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保证奶量充足,按照新生儿的体重等情况合理喂养。
2.脐部护理:保持新生儿脐部清洁干燥,每天用碘伏消毒脐部1-2次,防止脐部感染。因为脐部感染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全身感染,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加重黄疸病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更不完善,所以发生新生儿黄疸的风险更高,且黄疸程度可能更重,消退时间也更晚。在预防和护理方面,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光照治疗时要注意调节好光照强度和时间,喂养时要根据早产儿的消化能力合理喂养,可能需要少量多次喂养,同时注意保暖要更加精细,维持体温稳定对于早产儿胆红素代谢非常重要。
(二)低出生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存在胆红素代谢不完善的问题,在预防上要尤其注意尽早开奶,因为其肠道功能相对更弱,尽早开奶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和胆红素排泄。护理时要注意严格控制感染,因为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力低下,一旦发生感染会明显影响胆红素代谢,加重黄疸,脐部、皮肤等部位的护理要更加严格。
总之,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需要从孕期开始关注,出生后密切观察病情,采取科学合理的光照、喂养等护理措施,同时针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给予更加精细的护理,以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