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出现多方面症状,包括意识方面轻度出血意识无明显改变、较严重出血有嗜睡或昏迷等;肌张力有增高(肢体硬、被动活动阻力大)和减低(肢体松软、被动活动范围大);原始反射有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方面有频率改变(增快或减慢)和节律不整;眼部有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异常及眼球活动异常等,家长需重视,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一、意识方面症状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轻度出血的新生儿意识可无明显改变,仍能保持正常的觉醒-睡眠周期;而较严重出血的新生儿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即处于睡眠状态,唤醒后能短暂清醒,随后又入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对外界刺激反应极度迟钝或无反应。这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组织受影响,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对意识的调控有关,不同程度的出血对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意识表现。
二、肌张力改变症状
1.肌张力增高:部分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情况,表现为肢体较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这是因为出血刺激了神经系统,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使得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例如,检查时发现新生儿上肢屈曲困难,或下肢伸展时阻力增大等。
2.肌张力减低:也有新生儿会出现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活动范围增大,感觉肢体无力。这是由于出血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肌肉失去正常的紧张度所致。如抱起新生儿时,感觉其肢体缺乏应有的支撑力等。
三、原始反射异常症状
1.拥抱反射异常:正常新生儿拥抱反射表现为当头部突然位置改变或受突然刺激时,出现两上肢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呈拥抱状。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生儿拥抱反射可能减弱,表现为反射幅度变小;严重时可能消失,即刺激后无明显的拥抱动作。这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了神经系统中与拥抱反射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和神经核团的功能。
2.吸吮反射异常:正常新生儿有吸吮反射,当触及口唇时会出现吸吮动作。患病新生儿吸吮反射可能减弱,表现为吸吮无力,吸吮动作不明显;严重者吸吮反射消失,无法进行有效的吸吮动作。这与出血对口腔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相关区域的影响有关,导致吸吮反射的神经调控出现障碍。
四、呼吸方面症状
1.呼吸频率改变: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引起呼吸频率的异常。轻度出血时,呼吸频率可能在正常范围内略有波动;中度及以上出血时,可能出现呼吸增快,超过正常新生儿的呼吸频率(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为40-60次/分钟);严重出血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减慢,低于正常范围。呼吸频率的改变是由于出血影响了呼吸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导致呼吸节律和频率失调。
2.呼吸节律不整:还可能出现呼吸节律不规整,表现为呼吸时快时慢,或出现呼吸暂停现象。这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破坏了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使得呼吸的节律调控失衡。例如,呼吸可能出现一段较快的呼吸后,紧接着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然后再恢复呼吸等情况。
五、眼部症状
1.瞳孔改变:部分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瞳孔可能出现改变,如一侧或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正常新生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4mm,当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到动眼神经等相关神经结构时,可导致瞳孔大小异常;还可能出现瞳孔对光反射异常,对光刺激的反应迟钝或消失。这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累及了与瞳孔调节相关的神经通路和神经结构,影响了瞳孔的正常调节功能。
2.眼球活动异常:新生儿可能出现眼球活动不灵活,如眼球转动受限,或出现凝视现象,即眼睛固定注视某一方向。这是由于出血对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或相关脑区造成影响,使得眼球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干扰。
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是特殊人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需高度重视。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症状变化,如意识、肌张力、呼吸、眼部等情况的动态改变。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新生儿的症状表现,因为这些症状是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由于新生儿身体脆弱,任何细微的症状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的进展或变化,所以精心护理和及时就医是保障新生儿健康的关键,要充分关注新生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