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涉及电生理和结构基础,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方面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通过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评估风险,治疗原则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有关系,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绝经前后女性发生率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和相关病史易增加发病风险。
一般房颤的发病机制
电生理机制:多种因素可导致心房内电活动的异常,例如心房肌细胞的不应期、动作电位时程等发生改变,使得心房内形成多个折返环,从而引发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
结构基础:一些心脏结构的异常可能是房颤发生的基础,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心房肌肥厚、扩张;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纤维化;风湿性心脏病导致心房瓣病变等,这些结构改变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和机械功能,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
一般房颤的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头晕、乏力等表现。在病情较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病情较重时,症状会较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女性患者在某些生理状态下(如妊娠、更年期)房颤的表现可能与平时有所不同。
体征方面: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即脉率少于心率)。
一般房颤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典型的房颤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极快(350-600次/分钟)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房颤患者,Holter检查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活动,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提高房颤的诊断率。
一般房颤的风险评估
CHA2DS2-VASc评分: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评分因素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疾病、性别(女性)。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卒中风险等级,从而指导抗凝治疗的决策。例如,年龄≥75岁得2分,女性得1分等,通过各项因素的评分相加来综合评估风险。
HAS-BLED评分: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出血的风险,有助于在决定抗凝治疗时权衡出血与卒中的风险。评分因素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或倾向、INR波动大、老年(≥65岁)、药物或酗酒。
一般房颤的治疗原则
节律控制: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采用药物复律(如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复律等方法,但需要考虑患者的基础心脏疾病、年龄等因素。例如,对于年轻、无严重基础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可能更积极地尝试恢复窦性心律;而对于老年、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更注重心室率的控制。
心室率控制:对于无法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通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控制心室率,使其静息时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钟,中等运动强度时心率控制在90-110次/分钟,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
抗凝治疗:根据CHA2DS2-VASc评分等评估结果,给予合适的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发生。例如,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或≥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可选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等。
一般房颤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更容易出现心房电活动的紊乱,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房颤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劳累、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房电生理特性,导致房颤发生;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等,这些因素与房颤的发生相关。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心房肌肥厚、重构,容易引发房颤;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肌缺血、纤维化等病变可影响心房电活动;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心房瓣病变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改变,也是房颤的常见病因之一。



